超越网

山河血阅读答案-李舫

2023-04-06 18:01超越网

山河血
李舫
北京——长春——通化——靖宇。
复兴号载满思乡的人们飞驰,欢快的笑声浸润着金秋馥郁的麦香。从长春市到靖宇县的高速公路上,几乎没有车,也几乎没有人,地图上显示着酣畅淋漓的极速绿。现代化的播种机、农耕机、除草机、收割机,整齐排列在道路两侧。笔直的白桦林像一队队晨练的列兵,金戈铁马,整装待发。田野辽阔无垠,袅袅炊烟中,秋色愈加馥郁。
这条无比熟悉的路,这一次对我来说,却是无比沉重。
八十余年前的那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依稀在我眼前闪动。我好像看见了他,而他,隔着八十余年的倥偬岁月,也正在注视着我。那时候,靖宇还不叫靖宇,叫做濛江。1940年2月22日,正月十五当天。吉林省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
大雪下了几天了,气温越降越低。他在窝棚里缩成一团,一米九几的高大身躯,塞满了这个狭小的空间。雪花从窝棚的缝隙里飘进来,落在他的脸上、身上。他的眼窝深陷,颧骨高耸,面色苍白,凌乱的胡须贴住下颌。他已经病了五天,高烧,咳嗽,胸闷,头疼欲裂,情况一天比一天严重。他的双脚早已冻伤,肿得像两个石锤,右臂还有一处枪伤。他撕开棉衣,掏出里面的棉絮,一点一点吃掉。
夜晚的风,寒凉刺骨。身子越来越麻木了,他用残余的意志支撑着自己,不能睡,不能死,我要站起来,我要战斗!可是,他并不知道,在这个四面透风的地窨子里,他孤独地度过的这个佳节,是他人生的最后一个夜晚。
他,就是杨靖宇。
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的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23年,18岁的杨靖宇考入河南省立开封纺染工业学校。在此期间,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学说,秘密参加革命活动。1925年6月,杨靖宇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5月,杨靖宇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7月,中东路事件爆发。东北军损兵折将,东北人民损失惨重,国家尽失颜面。
经此一役,东北军的实力全面暴露,为国际社会干预中国东北问题埋下祸根,甚至为日本觊觎中国提前亮出了军事底牌。恰值此重要关头,杨靖宇受中共中央指派来到了东北。
1933年初,吉林磐石游击队政委杨君武受伤,杨靖宇接替杨君武担任游击队政委。此时游击队正是斗志涣散、情绪低迷的时期。杨君武在当地的影响非常大,深入人心。杨靖宇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就临时改姓杨,对外仍然称“杨政委”。
吉林跟朝鲜接壤,在朝鲜战士口中,“杨政委”听起来很像“杨靖宇”,而在汉语中,“靖宇”又有地方安靖、平定宇内的意恩,他对这个名字非常喜欢,索性就此改名“杨靖宇”。
当时的东北,天寒地冻,人迹罕至。日本关东军对东北实行残酷的“讨伐”和“肃正”,导致党的游击根据地几乎全部丧失,抗日斗争经历了异常艰难的岁月。东北抗联第二军总指挥周保中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白雪铺满大地,山中雪积及尺……抗日救国战士,犹着单衣单鞋,日夜出没于寇贼倭奴之封锁线,其困苦颇甚。”
从1931年到1940年,长达九年的烽火岁月,杨靖宇带领骁勇的抗联战士纵横白山黑水之间,指挥了智取邵本良、奇袭老岭隧道、长岗大捷、岔沟突围、攻克大蒲柴河、干饭盒脱险等众多经典之战。
从1931年到1945年,在长达十四年敌强我弱的抗日斗争中,三万多抗联将士中,只有不足700人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其余全部血洒疆场。
一寸河山一寸血,一杯黄土一杯魂。
1946年,为纪念抗日英雄杨靖宇,中央将其殉难之地濛江改名为靖宇。
今天,在这里,我见到了杨靖宇的曾孙马铖明。2019年,马铖明从天津大学毕业,毅然来到曾祖父战斗和牺牲的靖宇县,担任保安村村书记助理。
易地搬迁,危房改造、信息采集、收入台账、低保发放、产业帮扶、包保贫困户、申请临时救助、“两不愁三保障”、新医保全落实……马铖明的记事本里记满了这样的名词。从软件工程专业的程序、语言、操作、数据,到置身村民的茶米油盐、吃喝拉撒,马铖明很快便完成了身份的转变。尽管杨靖宇牺牲的故事在靖宇家喻户晓,但大部分村民都不知道这位“大城市来的大学生”抗日将领后代的真实身份,他们只知道,这是个有志气不惜力的后生。
马绒明阔步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隔着八十余年的时空,马铖明同杨靖宇的神情是那么的相似,又是那么的不同。相似的是一样的坚执、一样的凛然,不同的是,马铖明的脸上。洋溢着对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满满的骄傲与自豪。
秋渐渐地深了。
蔚蓝的天空里没有一丝云彩,恬逸的秋风吹过金色的田野,空气中荡漾着甜蜜的喜悦。
白桦的树叶几乎一夜之间染成了金黄,它们与姹紫的枫树叶、嫣红的杨树叶,与苍翠的樟松叶交织在一起,色彩斑斓,蔚为壮观。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杨靖宇英勇作战的场面,而是着力刻画他忍受病痛、冻饿交加的情景,凸显了杨靖宇为革命抛家舍业、出生人死的精神。
B. 文中的“我”见证了杨靖宇抗击日寇的革命生活,也同马铖明一起亲历了新时代的变化,以“我”之口讲述杨靖宇祖孙的人生散事,真实感人。
C. 从“马尚德”“杨政委”到“杨靖宇”的名字变化,或因工作需要,或因语言发音差异,但也表明杨靖宇渴望驱逐外敌、平定乱邦的革命情怀。
D. 文本善用数字,既勾勒了杨靖宇投身革命、不断成长、顽强抗击日寇的过程,又通过数字对比展现了抗联战士为抵御外侮做出的巨大牺牲。
8. 文本开头和结尾部分描写的景物相似,昭示的作者的心境却大有不同。请对此加以分析。
9. 文本用了较大篇幅补记马铖明的事迹,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
7. B .“文中的‘我’见证了杨靖宇抗击日寇的革命生活”不正确。这篇文章多处穿插史料,还引用当事人日记佐证,具有纪实的特点;同时又用文学的笔法虚构了与杨靖宇的对视,用联想和想象重现了杨靖宇的生活情景。这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不能据此认为“我”是杨靖宇革命生活的见证人。
8. ①开头和结尾部分都描写了田野和白桦树等景物,营造了明媚绚丽、充满丰收喜悦的秋景图。
②开头部分以乐景衬哀情。此时作者是在寻访英雄遗迹的列车上,虽受周围人归家的喜悦感染,但联想到如今的幸福是烈士用鲜血换来的,心情沉重低落。
③结尾部分情景交融,明亮多彩的画面彰显了作者看到英雄后继有人、革命理想逐步实现、新时代带来新气象的无比喜悦之情。
9. ①马铖明是杨靖宇的曾孙,补记其事迹,是对人们普遍关注的英雄后人生活现状问题的回应。
②马铖明这位大城市的大学生,来到村中任村书记助理,致力于当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工作,显示了杨靖宇革命精神的强大感染力和生命力。
③以杨靖宇后人的形象与杨靖宇相辉映,表明英雄的热血换来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有助于增强读者对杨靖宇精神和新时代幸福生活的认同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