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的花朵
张者
沙漠和绿洲只有一步之遥。
在绿洲和沙漠之间有一条细细的水渠,渠水流淌,滋润着绿洲。我们的学校就在这片绿洲内。如果你来到教室后,跨过那条水渠,爬上不远处的沙丘,就能看到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了。这是“进去出不来的地方“,但我们却喜欢爬上沙丘晨读,读高尔基的《海燕》,能读出大海的感觉。
“在苍茫的大海上……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晨读犹如晨祷,声音空灵,庄重,悠扬……能将大漠唤醒。
站在沙丘上远望,大漠广阔无边,沙丘连绵不绝,就像前赴后继的海浪。只是,那海浪却没有涛声,也没有海燕劈波展翅高傲地飞翔。天地沉默不语,万物寂寥无声。那种广阔的“无”,却比“有”更能震撼人心,摄魂魄。
有一段时间那沙丘还成了我们上作文课的地方。
语文老师叫张小纸,奇怪的名字。他年轻、洋气,也阳刚,脸白、分头、说话自信,好像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之中,仿佛什么都知道。他是一位上海知青,却自称“上海青年”,一字之差,意味深长。
他喜欢上作文课时带我们爬上沙丘,让我们极目远眺,他说这叫观察世界。他问我们看到了什么?很多同学都会朗朗上口地来上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张老师笑笑,说:“我可没有看到这些,我看到了上海。”他这样说让人十分吃惊,随着他极目远眺,当看得眼花缭乱、泪光盈盈的时候,我们真看到了远方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花映人影,江水迷蒙……可不就是上海嘛。上海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眼前,是那么缥缈、梦幻、多情美不胜收。
我们都是新疆兵团人的第二代,谁也没有去过上海。海市蜃楼就是我们对上海的第一印象。这印象太深刻了,它象征着现代、美好、高级……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那是我们向往的天堂。
在这个天堂里,我们还认识了一位天仙般的上海姑娘,她是我们张老师的女朋友,叫王筱洁。我们当然没有见过王筱洁,是从张老师的嘴里认识的,并且已经相当熟悉。
张老师能丢下那么好的女朋友到边疆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来,让我们肃然起敬。张老师是一个文学青年,据说他在《新民晚报》上发表过文章,这也是他能成为我们语文老师的重要原因。张老师不但是那个时代的热血青年,而且还充满了浪漫的小资情调。他把自己的恋爱拉长了距离,一直从上海拉到了遥远的塔克拉玛干。张老师认为爱情就应该拉开距离,“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嘛,有了思念才叫恋爱。
张老师和王筱洁谈恋爱主要的方式是写信,来往情书不断。无论是来信还是回信,张老师都会在上作文课时给我们宣读,每周的作文课都是我们最期待的节日,现在看来张老师的情书是那时候我们真正的文学教材。情书就在我们眼前收发,鸿雁往来,充满了现实感,比课本上的文章有意思多了。
但问题就出在张老师的某一封情书上。依稀记得情书里有这样的句子:“你就是冰山上的雪莲,冰清玉洁;我是那坚强的雪鸡,守卫在你身边。在天将破晓的时候,一唱雄鸡天下白……”
老师念这封情书时,我们心里都犯嘀咕。我们属于南疆,有沙漠,有戈壁滩,有荒原。荒漠中生长最多的是红柳。雪莲生长在雪线之上,没有雪山和冰大阪,哪来的雪莲呢?我们这些南疆人,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雪莲花开。
关键是张老师的这封信起了作用,他女朋友的回信很快就来了。她对雪莲之喻充满了惊喜。惊喜是惊喜,却有一个不情之请,大意如下:你把我比作雪莲,可是“上海雪莲”从来没见过“冰山雪莲”,你能给我寄一朵冰山上的雪莲花吗?我会把它插在花瓶里。冰山雪莲在床头开放,我们互相面对,那该多么美妙呀。
王筱洁的回信完全是“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意境。
王筱洁把冰山雪莲当成江南的荷花了。把冰山雪莲插在床头的花瓶,这真是心血来潮呀。
张老师面临两难的选择:一个选择是回信老老实实告诉王筱洁,我们所处的南疆,只有大漠没有雪山。雪莲生长在冰山上,我并没有见过,对雪莲的描述是一种虚构。
虚构是什么?虚构就是把没有的说成有的,在文学作品中是允许的,在现实生活中这不就是骗人嘛。明明没有的东西,却说得天花乱坠,这会让女朋友觉得你不诚实,这是欺骗。
欺骗是恋爱的大忌,虚假是爱情的毒药。
第二个选择就是坚持有雪莲说,那你就得寄。不寄就说不过去了,既然我们的爱情是那么纯洁无瑕,我不要金子也不要银子,我要一朵雪莲你都满足不了?
张老师当然不敢承认雪莲是他虚构的,却也不敢贸然答应给女朋友寄去雪莲花。没有,怎么寄?他给女朋友回信闭口不提雪莲,顾左右而言他。
张老师爱情的小轿车,眼睁睁地偏离了美丽的爱情之路,直至王筱洁把她和张老师的爱情画上了句号。
我们依然捧着语文书,在金色的沙丘上晨读,但已经不再南观大漠,而是北眺天山,因为在雪线之上可能有雪莲花开。
我们这里也是天山山脉,同为天山,为什么这里没有雪莲?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喜欢爬上沙丘晨读,是因为这样可以让我们深刻地理解“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高傲飞翔”的自由状态。
B.自称“上海青年”而非“上海知青”,表现了张老师不受时局拘束,执意追求进步向上的积极思想。
C.上海在我们心中犹如“海市蜃楼”般缥缈梦幻,所以上海姑娘王筱洁就是天仙般的模样,让人充满向往。
D.张老师对雪莲的描述是一种虚构,而王筱洁却认为这是对爱情的欺骗,两人的分歧导致了恋情的结束。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善于引经据典,如引用《使至塞上》《题都城南庄》中的名句,既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又增强了文学色彩。
B.艺术上讲究“此时无声胜有声”,所以在作者看来,万籁俱寂的大漠比喧嚣繁华的上海具有震撼力和吸引力。
C.张老师将王筱洁比作“雪莲”,赞美其圣洁美丽,把自己比作“雪鸡”,表明自己的坚强意志和依恋之情。
D.小说以“我”的疑问作为结尾,表达对张老师的爱情悲剧的遗憾之情,也暗含了对他扎根边疆躬身教育的敬佩之情。
(3)“张老师的某封情书”是整篇小说的“突发事件”,请简要分析这个“突发事件”在小说中的作用。
(4)雪莲花是现实存在的花朵,而小说却以“虚构的花朵”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答
(1)B A.“是因为这样可以让我们深刻地理解‘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高傲飞翔’的自由状态”错误,原文说“但我们却喜欢爬上沙丘晨读,读高尔基的《海燕》,能读出大海的感觉”,只有读《海燕》时候,而不是所有晨读都能理解“海燕”的自由状态。
B.正确。
C.“所以”错误,选项强加因果,我们觉得王筱洁天仙一般是因为她是张老师的女朋友。
D.“王筱洁却认为这是对爱情的欺骗,两人的分歧导致了恋情的结束”错误,王筱洁“认为这是对爱情的欺骗”是无中生有,原文只说张老师和王筱洁最终分手了,并没有说“王筱洁却认为这是对爱情的欺骗”,也没有说分手的原因。
故选B。
(2)B.“万籁俱寂的大漠比喧嚣繁华的上海具有震撼力和吸引力”错误,原文说“广阔的‘无’,却比‘有’更能震撼人心,摄人魂魄”,作者在这里不是拿大漠和上海做比较。选项曲解了文意。
(3)①情节运行的动力,有力推动了情节。情书中的比喻让王筱洁提出了要求,才有了张老师的两难选择和爱情的结束。
②烘托了人物形象,情书中的比喻符合张老师文学青年和热血青年的身份,一个支援边疆又深爱女友的上海青年形象跃然纸上。
(4)①张老师从未见过现实存在的雪莲花,把女友比作雪莲花只是一种文学上的“虚构”。
②这虚构的雪莲花是全文的转折点,也是张老师爱情悲剧的导火索,情节上起着重要作用。
③“虚构的花朵”代表着张老师对女友的深情和思念,展示他热血又浪漫的形象。虚构的雪莲花也体现了支边青年的无私奉献,为了建设祖国而牺牲个人利益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