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一:
论王石头的重要性和非重要性
非鱼
坐在我面前的是王石头。
“不死了?”
“没法死。”
我并不知道她到底叫什么,她没有说,我没有问。王石头这个名字,是我在心里给她取的。原因很简单,她坐下来的时候,土灰色的羽绒服随着身体的松懈,在沙发上摊成一堆,就像一块圆滚滚的石头。
被我叫做王石头的女人,用力擤了一把鼻涕,另一只手去兜里掏纸,没有。我赶紧递过去一张,她擦了擦手,又狠狠地揉了揉鼻子,把肉呼呼的鼻头揉得通红。
“死都没法死,我憋屈。”
我在一家自媒体公司工作,说起来是记者,其实就是接听电话,解答投诉,找点小道消息,甚至遇到像王石头这样的,做一个蹩脚的心灵按摩师。
谁的头顶都是一会儿蓝天,一会儿乌云的,我还一肚子憋屈呢。之前王石头不停地给我打电话,说活不成了,要跳楼,要上吊,要吃老鼠药。每次,我都苦口婆心劝她,给她找出一万种活下去的理由,说得脑袋缺氧。但过一段,她又会打来电话,我一接,她就不由分说地哭起来:“这回我是真真活不成了,你别劝我,我现在就吃安眠药。”
最后一次打来电话时,我刚被头儿训过。原因是我提出要调部门,我受够了每天的鸡毛蒜皮,我不像是在媒体上班,更像是一个居委会大妈。头儿说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小事做不好,到哪儿都是一堆废柴,说得我满腔怒火,又无处发泄。正好,王石头打来电话,说她不得不死。
“要死就赶紧。跳楼,上吊,卧轨,吃老鼠药、安眠药,点煤气,抹脖子,哪种方法都行。”我恶狠狠地说。
王石头大概没想到我会这么回答,她愣了一下,喉咙里发出不停嗳气的声音。“报警找110,死不了伤了找120。”我不由分说挂了电话。
过了几天,头儿说有人找我。在会客室,我见到了王石头。
她一开口说话,我就知道是她,一个多少次要死而没死的女人。
我说:“要死肯定有死的理由,为啥?”
王石头说:“日子过不下去了,哪条路都堵死了。”
所有的路都是由一条路引出来的。起头是她得了癌症,还好发现得早,没有扩散,做了手术就好了。可她所在的单位找了个借口,把她开除了,她就没工作了。丢了工作,她天天在家穿着睡衣,脸也不洗,愁眉苦脸,老公看了心烦,回家就发脾气。闺女让她检查作业,她心不在焉,总是弄错,闺女也嫌弃她。她更是心懒,屋子也不收拾,到后来,饭也做得七生八熟,老公开始跟她吵,摔东西,甚至动手打她。于是,她开始一次次地想一死了之,最后却变成了以死相逼。
最后一次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是老公在外面几天不回家,一回来又打了她。她真的想死,割腕,就死在家里,要让家里变成一片血海,让老公一进门就害怕。念着我以前对她的好,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对她不厌其烦的安慰,她想给我说一声谢谢。谁知我劈头盖脸一顿吼,反倒让她不知所措。
我的脸红了一下。“真抱歉,我那天心情不好。”我说。
她说:“也就是那天,我愣怔了好半天,这世上竟然没有一个人关心我的死活,我死了又有啥意思?”
“这是你不死的说法?”“不是。是我闺女的辫子。”
那天上午,她一直坐在屋里想死不死,咋个死法,饭也没做。闺女跟她爸买了凉皮和烧饼,在客厅吃着,说下午要排练节目,老师让统一梳新疆辫子。她老公说不会梳,闺女饭也不吃了,抽抽搭搭地哭。听见闺女哭,她心烦,冲闺女吆喝:“别嚎了,我给你梳。”
想到马上要死了,也许这是最后一次给闺女梳辫子,她的心还是疼得不行。一根根辫子编得很认真,编到最后泪都滴到闺女头上了,但闺女没发现。
辫子编好了,闺女照照镜子,转了一圈,让满头的小辫子飞起来,开心地说:“妈,你手真巧,编得真好看。”说着搂着她脖子,在脸上亲了一口:“妈,我以后每天都要编这种辫子。”
呼啦一声,好不容易堆积起来的石头块垒全塌了。她叹口气:“还真死不成了,死了谁给闺女编辫子?”
“就是,起码你编的辫子好看,你闺女离不了你。”“可我还是憋屈啊。”
“谁不憋屈?要是憋屈都去死,那世界上人早都死绝了。”“唉……也是啊。”
王石头临走的时候从包里掏出一个塑料袋,塞给我,脸憋得通红,说:“这是我腌的泡菜,你尝尝。”
我接了,她临出门的时候,我问她:“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她说:“我叫祝红梅。”
我笑着说:“嗯,比王石头好听。”
她瞪大眼:“王石头是谁?”
(选自《海燕》2017年第5期)
文本二:
小小说由于篇幅的限制,必须在一两千字内完成全部表述。非鱼的小小说常采用开放式结构。所谓开放式结构,就是结构方式具有随意性、偶然性、间断性,没有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由一些片段搭建出简单的故事情节,来表现人物和主题。
(王海椿《常态和变态之间的书写姿态——评非鱼小小说新作》)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石头”是我与主人公见面时在心里给她起的名字,体现了我对其穿着打扮、行为举止和性格特点的形象认知。
B.小说开头,面对我的质问,“没法死”三个字展现了王石头想死但又不知以何种方式去结束自己生命的纠结心理。
C.“呼啦一声,好不容易堆积起来的石头块垒全塌了”,这里的“石头块垒”喻指的是王石头一心向死的决绝之心。
D.直到结尾,作者才将主人公的真实姓名“祝红梅”呈现给读者,意在表现主人公历经周折之后,终于找回了自我。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字用在小说题目中别致而新颖,表明王石头对于自身从“非重要性”到“重要性”的认知转换是通过二人对话的形式来完成的。
B.小说开头部分交代我对自己工作状态的不满,为下文遭受领导训斥继而将怒火转嫁到王石头身上作了铺垫,使故事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C.先前“苦口婆心劝她”,后来“劈头盖脸一顿吼”,这两种对待王石头截然不同的态度,有效制造出矛盾冲突,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D.“我”是王石头的遭遇的见证者,也是千万个同样面对种种不如意的“王石头”中的一员;由“我”讲故事更能突显小说的现实意义。
8.王石头的“重要性”和“非重要性”分别指什么?(4分)
9.请结合文本二,简要分析文本一的“开放式结构”是如何体现的。(6分)
答
6.(3分)B(“想死但又不知以何种方式去结束自己生命的纠结心理”错。)
7.(3分)A(小说以“论王石头的重要性和非重要性”为题,意在体现作者对于人的生存价值的自我认同这一命题的深入思考。)
8.(4分)“重要性”是指王石头因女儿的需要、像“我”一样陌生人的关心而重获生存的价值与生命的尊严;(2分)“非重要性”是指疾患的困扰、单位的无情、丈夫的冷漠暴力让王石头感到生活的无奈、生存的艰难与生命的无趣。(2分)
9.(6分)①小说开头直入情境,结尾戛然而止,正文部分通过“我”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来随时组织情节,兴之所往,笔之所至,体现了小说的随意性;②苦口婆心劝说却加剧了王石头的求死之心,劈头盖脸的责骂、闺女不经意间的赞美竟打消了王石头的向死之意,这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件体现了小说的偶然性;③小说打破了正常有序的时间链条,不追求情节的连贯、完整,碎片化情节极具跳跃性,体现了小说的间断性。(每个要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