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泉眼
彭程
⑴惊蛰、清明、谷雨、芒种、白露、寒露、霜降……在我的手指随意地翻动下,台历本上的节气轮回成一个完整的四季。像一条琴弦被一根手指拨动,我感觉到胸间某种板滞的东西正在剥蚀、融化,而一种遥远的原野气息却慢慢地鼓胀,渐渐地盈满了。
⑵我该从哪里开始我的诉说呢?
⑶小雪,大雪。窗外皑皑的白色为我的思绪准备好了开端。一场飘飘扬扬的大雪,就是一片银屑样的记忆,幻化出童年的天空和大地。语言的不加修饰的素朴正像一片无遮无拦的原野,为想象提供了最为宽阔的空间,摆脱了具体狭隘的经验的拘囿,这样的想象最能接近实物的本质,同时散发出浓郁的诗意。小雪。大雪。想出这两个词来概括一段节气的是聪明人。在纷纷扬扬的背景中时间隐匿了,寂静寒冽袭来无声。
⑷日子过得很快。“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立春,雨水。春天的降临如同一个童话的开始。这个童话弥漫着湿淋淋的气息。迈进春分的门榭,白天就和夜晚一样长短了,就像两间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屋子。但很少有人会细心品味这一点,前面几步开外,清明正在一片绿意迷蒙中散布着湿润柔和的光亮。说到清明,墓草萋萋,纸幡飘飘,哀思播撒在这一天,好像连绵遥迢的春草。文化传承的力量强大而深厚,不过这种理解显然是后来被赋予的。这个词汇的本来意义仍旧是描述性的,就像字面透露出来的那样充满感觉:天气温暖起来,天空晴朗,草木繁茂,空气清新润泽。清明,这两个字里有水汽氤氲……谷雨。因为和收获、生存系连在一起,这两个字显得分外美丽,令人动容。“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雨水的春天呵,一千多年前让杜甫欢喜欣快的雨水,如今依然飘洒在我们感受的天空。喜悦恒久如初。
⑸诗的最初的源头在哪里呢?
⑹我们阅读节气时,其实已经是逼近它的边缘了。这一刻,感受向世界敞开,原野的鲜腥气息注入胸中,灵魄感到了微微的悸动。拂掠过它的是自由的风,而风来自大地。因此诗要向大地叩问。节气无疑包含了最为原始质朴的诗意,它直接源自大地,就像雨水从天空落下,而未经过过滤和雕饰。它给人看到大自然率真的表情和微妙的灵性。它是大地上轮番上演的戏剧的一幕幕背景。
⑺春天是萌发,夏天便是生长了……我们一任自己被感受之船载负,沿季节河道顺流而下时,另外一件事情也在悄悄发生。我们透过节气的舷窗向外张望,结果看见了自己儿时跳跃的身影。好像童话中读到过的,某人不经意间进入了一条时光隧道,于是往昔重现。儿时的欢悦深藏在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阵微风中都有我们的笑声。诗就是这样同生命结缘。许多年后我们在日渐阔大的河流边漫步,涛声浩荡中,我们听得见最初的潺潺和泠泠,所以返回常常很有必要。时光一往无前,但自由的心灵却可以回溯。那里有生命的根。每个人都应适时回去,培一捧土,或者浇一罐水。他会发现,这样他站得更稳。
⑻秋天,大地上的故事也掀开了新的一页。夜间,空气中的水分会凝成露珠,缀在紧贴地皮的草叶上,晶莹清亮。如果春天是从天上飘降的,那么秋天则是自地表激生的。这些日子被称作白露。露珠是大地分泌的泪珠,是对于刚刚过去的那个火热季节的悲悼和祭奠。秋分的白天和夜晚再次一样短长,但谁都清楚,从此后路标指着完全相反的方向。从这道后门出去,有一天人们觉出脚下越发寒凉潮湿,发现原来已经走得很远了,周围是被割倒的庄稼和枝叶日渐稀疏的树木。寒露,有几只蟋蟀颤颤瑟瑟地唱出这个调子。
⑼有人很投入地望着田野,进而很落寞地看自己的心,写下一些让人怅惘的句子。这样的人被叫作诗人。诗人的年龄几乎和土地有记载的历史一样长,五千年诗的天空中,布满了他们嘘气凝成的片云。秋天降临到人的心上,这就是愁了。在造字的时候,做出这样规定的一定是他们中的一个。诗人是田野最诚笃的守望者,风向着他吹。
⑽这样的人如今越来越少了。在物质累积的背后也暗暗激生着贫困。水泥地面和摩天高楼将天空和土地隔绝,机器的轰鸣和流行音乐使人远离鸟鸣和水声。人躲进一个个狭窄的笼子里,什么样的风才能吹到他?没有谁肯去关注最后的雪和第一场雨。感受之水被闸断了,失去滋润的心日益干涸荒芜。我们获得了舒适,却丧失了诗。
⑾节气,在这中间扮演什么角色呢?
⑿没有鸟可以单凭一只翼飞。如果诗是种子,大地是温床,节气便是风和雨水。每一朵花、每一颗果实里,都藏着一个小小的季节神。读懂了它,一切文字便都索然无味了。
⒀大地已将自身向我们敞开,启示是清晰昭然的。
⒁海德格尔说过:人应该诗意地栖居。
(有删改)
16.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胸间某种板滞的东西 呆板聚结
B.好像连绵遥迢的春草 广袤辽阔
C.这两个字里有水汽氤氲。 弥漫动荡。
D.自由的心灵却可以回溯 回顾回忆
1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形象地说明节气以其语言的素朴,激发了最能接近实物的本质的想象,散发出浓郁的诗意。
B.作者认为节气中有强大而深厚的文化传承的力量,还有来自大地的气息,是大自然本真的“表情”和“灵性”。
C.第七段中,作者认为在“日渐阔大的河流”中“最初的潺潺和泠泠”是指生命中令人难以忘怀的诗意和初心。
D.作者慨叹“我们获得了舒适,却丧失了诗”,我们的心田亟待滋润,放弃舒适才可以获得诗。
18.依据文意,“大地的泉眼”应该如何理解?作品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分)
19.作者说“大地已将自身向我们敞开,启示是清晰昭然的”,你获得哪些启示?结合北京市的地域特点或市民生活谈谈怎样做才能“诗意的栖居”。(6分)
答
16.B
17.D
18.答案提示:
理解:节气是大地的泉眼,从中涌现无限诗意。(诗潜藏于大地深处,节气是它涌现的泉眼)2分
效果: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激发阅读兴趣;暗含全文主旨:大自然的节气中蕴含无限诗意,要感知自然,亲近自然,从中领会大自然无穷的诗意,诗意美好地生活。(意思对即可)3分
19.答案提示:
启示:呼吁我们重视节气,感知自然,亲近自然,从中领会大自然无穷的诗意,诗意美好地生活;物质的丰富不能带来精神的富有。(意思对即可)2分
第二问:略4分 ( 观点阐述2分,结合地域特点或市民生活1分;语言表述优美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