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给梦想找一个家
①同学原林从小就有一个当歌唱家的梦想。
②记得那时我们还在读初中,有次大家聚在一起聊天,说起以后的梦想,原林认真地说:“我的理想是当歌唱家。”他话音刚落,大家“哗”地一下笑开了。原林其貌不扬,家里又穷,平时总是衣衫破旧,邋里邋遢,虽然他唱歌比我们好听,可哪里有歌唱家的形象。 面对众人的嘲笑,原林也不解释,脸上一副自信、笃定的表情,好像歌唱家的桂冠就在前方等着他,只要一伸手便可以摘到。从那以后,我记住了原林的梦想。我常想,他的梦就像天上的云朵一样高不可攀,平凡的他能实现吗?
③原林大学就读于一所煤矿院校,读书期间,他和同学组成了一支音乐组合,主要以演唱校园民谣为主,他是作词、作曲、演唱兼吉他手,把所有的音乐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那时,学校大小晚会以及周边院校的演出,总少不了他的身影。 大学毕业后,原林为了梦想去了北京。送他北上的那天,我也像他一样激动,北京的天地那样大,舞台那样多,执着于梦想的原林,马上就能更好地展现他的才华了。但结果却让我大跌眼镜,不到一年,原林背着铺盖卷从北京回来,到家乡的煤矿,当了一名矿工。
④我很失望,问他为什么这样轻易放弃奋斗?原林说,在北京追梦的那段日子,苦不堪言。他在酒吧唱歌时常被解雇,失业成了生活的常态。经济的窘迫让他曾在一个月之内搬了三次家,身上只有30块钱的生活费,面临难以生存的问题,最后他决定选择务实,先养活自己再说。 我暗自叹息,他在大山深处的煤矿,想实现音乐梦实在是太难了。
⑤时光如梭,一年过去了,有次我去煤矿采访,正好遇见在这里工作的原林。 我见到他的时候,他刚从井下上来,一身煤黑,笑起来,露出一口白牙。如果他不说话,我根本认不出他。 让我没想到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音乐梦。在这偏远的深山里,他仍然坚持创作和演唱。这时的他,创作内容大多转向了矿工和煤矿,很受工友的欢迎。
⑥正逢元旦,矿上举办迎新年晚会,原林照例登台演唱。那天,偌大的礼堂里,坐满了矿工和家属。原林弹着吉他从舞台一侧走来,唱起了他的新歌《我的家人在煤矿》。他的声音富有磁性又有几分沧桑,悦耳动听,韵味十足,歌词内容又极易引起工友共鸣。一曲唱完,台下口哨声和掌声齐飞,原林微笑谢幕,笑容里染上了幸福的光晕。我也在台下为他使劲鼓掌,同时心里又有些酸涩,热爱音乐的他还会有更大的发展吗?
⑦我再次听到原林的消息时,时光已过去三年。他在省电视台举办的歌唱比赛上,取得了业余组第二名的好成绩。想起他年少的梦想,我为他高兴又有些许遗憾,我在电话里向他表示祝贺,忍不住往事重提,说:“以你的才华,如果你在北京不回来,也许早就拿奖了,真可惜白白在山里耽误了这么久。”
⑧原林笑了,他说:“在北京我连自己都养活不了,又拿什么来追求理想?在生存都无法维持的情况下,最终的结局肯定会放弃梦想。所以为了继续拥有追逐梦想的权利和资本,给梦想一个家,我才来到煤矿工作。这些年,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才能衣食无忧地在追梦的路上继续走下去。”
⑨原来通往成功的路有时并不是一条直线。追梦路上,困难重重,不妨拐个弯,像原林这样,有理智,不疯狂,先给梦想一个家,一个可以养活梦想的地方,然后再拼尽全力,勤奋向前,获得这种安全又稳妥的成功。
(1)选文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选文⑥段为什么要细致地描写原林演出及受欢迎的情景?
(3)选文第⑦段加点词“高兴”和“遗憾”为什么不矛盾?
(4)选文第⑨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该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5)本文以“我”的视角叙述原林的故事,有什么好处?
答
(1)外貌描写。写出当旷工的原林生活不易,但是很开心。
(2)运用侧面描写衬托出原林确实有优秀的音乐才能,为下文原林去省电视台参加比赛做铺垫。
(3)高兴是为他最终实现梦想得奖而高兴,遗憾是因为他在矿地里耽误太长时间,没能再早一些拿奖。
(4)议论。内容上:解释了什么是“给梦想一个家”,使文章内容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结构上:照应标题,点明中心。
(5)以第一人称记叙,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便于直抒胸臆,易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