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不为心累阅读答案-魏启扬

2020-01-30 11:14超越网

不为心累
魏启扬
人在旅途,总会有累的时候。累有不同的累法,有的人活得身累,有的人却是心累。
我最崇拜我父亲的累法。父亲年轻时当过兵,挖过煤,然而大半生则行走在黄土地里。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就像一头不知吃草只知耕耘的老黄牛,终日不停不歇地在艰难中爬行。在靠挣工分的年代,父亲干的活最多最苦最累,可挣的工分却比别人少一等,对此父亲从不抱怨。每天收工回家,疲惫的父亲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卷一支“小喇叭”,坐在门前杏树下吞云吐雾,那是瘦弱的父亲劳累一天后最惬意的一点时光。夜幕里的父亲,就像土屋前的一尊石像,让我们几个孩子从心底感到踏实。那些年代,我们老家不通公路,父亲托人说情找到一个为供销社当背夫的活儿。每天鸡叫头遍,父亲便踏上背夫之路。从一个商店到另一个商店,要趟过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谷,最后还要从山谷到山顶爬一大段陡坡路。父亲每次背着一百四五十斤的货物,来回三四十里路程,常常是夜半才回家。那时缺钱缺粮,父亲背货很少携带午饭,即使是早晚两顿到肚的饭菜也是不见油水。父亲从不对人诉说自己的苦累和艰辛,在他的脸上,似乎永远挂着那不变的微笑和慈祥。
这就是我父亲曾受过的累。父亲是一个老实巴交的背夫,是一个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民,他的累对于我们来说似乎是遥不可及无法想象的。但是,从杏树下父亲的那种坦然,夜灯下父亲为准备第二天重上背夫之路的那种从容,我知道父亲的心并没有像压在他身上的货物那么沉重。
其实,身累并不可怕,真正让人累得喘不过气来的是心累。
我有一位朋友,其职业在现在这种社会状态下,是足以让很多人羡慕的,工作单位虽不是最好,但双休日照休,节假日照放,上班时更不用担心日晒雨淋,工资虽不高,但也称得上是铁饭碗。不知为什么每次见面交谈时,他满肚子的抱怨之声扑面而来直让人喘不过气。我不明白,有条件好好地生活,却为什么生出那么多的烦恼,让那么多的“不公平”、“不合理”将自己折磨得如陷入茫茫沼泽之地不能自拔,让自己的生活因这些烦恼而变得黯然失色。
我时常会忆起老家门前那棵杏树下父亲的身影,想起父亲艰难爬行后挂在脸上的那种坦然和从容。我不敢肯定在那个时代父亲是乡邻中最累的一个,但我却敢肯定父亲所承受过的生活压力、所经历过的艰难困苦一定是最大最多的。然而父亲的心却永远是简单的,平静的,在他心底唯有的希冀,就是用他那单薄的躯体,为我们几个兄弟姐妹撑起一片生存与成长的蓝天。
心不累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境界。人在生活中,有欢乐也有忧愁,有喜悦也有烦恼,有甘甜也有困苦,有顺势也有逆境,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幸福也有辛酸,对于这些众多的可能,我们将如何面对呢?可能每个人都希望多有阳光,少有冰雪。然而,当冰雪就在你的脚下的时候,唯有选择前行,将冰雪留在身后,去迎接新的阳光。或许换一种心境,去对待眼前的一切,即使是身处逆境,却仍然可以到达心灵的彼岸。冰雪融化之后不就是滋润万物的甘露和养分吗?茫茫雪皑将所有枯残存储起来,我们的心境是否也应该像这洁净的山川田野一样静然?这正如哲人所言:越过山峰便是平川,寒冬过后春天就会到来。
古人说:山不转路转,石头不转磨子转。这对于我们养心也是一剂良方。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时顺着一条路可以走到底,有时也可能走进死胡同。如果真的遇到了死胡同,我们改变一下方向,可能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当今社会是多元化社会,身处这种纷繁复杂的环境里,如果我们少一些物欲,少一些轻浮,我们的心也就会宁静许多。心灵的路要靠自己开凿,唯有不给自己设障碍,多给自己找出路,才是吾心不累的良方。
(选自2011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人在旅途,难免有累,有人身累,有人心累,二者必居其一。
B. 文章层次清晰,第一自然段的人生感悟引出关于父亲和朋友的故事;第四自然段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
C. 父亲“坐在门前杏树下吞云吐雾……”的形象多次出现,其用意一是用杏树衬托父亲高大的形象,二是表现父亲虽生活艰难但感到惬意满足的快乐心情。
D. 文中描写父亲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赞美他的勤劳、坚韧和敢于吃苦的品质;同时,对那些时时抱怨社会“不公平”、“不合理”’的人们给予了无情的鞭挞。
8. 文章第五段写朋友的烦恼,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9. 作者说“心不累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境界”,请说说这句话的内涵。

【参考答案】
7. B   
8. ①在内容上,此段生动呈现了社会上心累现象。②朋友的身不累心累和父亲的身累心不累形成对比,引发读者思索正确的人生选择。③结构上,照应上文的“心累”,为后文“心不累”的议论作铺垫。 
9. 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每个人要用坦然的心态来接受,应保持平和从容的生活态度;人们要从生活中悟得乐观向前的生存哲理,少一些物欲,努力达到宁静淡然的人生境界。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二者必居其一”错,文章第一句话“人在旅途,总会有累的时候。累有不同的累法,有的人活得身累,有的人却是心累”,当然也会有不累的时候,此项说法绝对;
C项,“用杏树衬托父亲高大的形象”错,文中写父亲坐在杏树下只是为了表现父亲虽生活艰难但感到惬意满足的快乐心情;
D项,“对那些时时抱怨社会‘不公平’、‘不合理’的人们给予了无情的鞭挞”错,原文第二段“父亲干的活最多最苦最累,可挣的工分却比别人少一等,对此父亲从不抱怨”、“父亲从不对人诉说自己的苦累和艰辛,在他的脸上,似乎永远挂着那不变的微笑和慈祥”,所以“父亲”并没有对那些时时抱怨社会“不公平”、“不合理”的人们给予无情的鞭挞。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思维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三方面。“作用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 文章讲求开头精美,即常说的“凤头”。因此,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之一,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第五段写朋友心累的故事,承接上文“其实,身累并不可怕,真正让人累得喘不过气来的是心累”,引起下文议论“心不累”;“朋友”是当今社会一部分人的代表,“但双休日照休……他满肚子的抱怨之声扑面而来直让人喘不过气”“我时常会忆起老家门前那棵杏树下父亲的身影,想起父亲艰难爬行后挂在脸上的那种坦然和从容”通过写“朋友”的事例和父亲的身累心不累形成对比,引发读者思索正确的人生选择;为描写“心累”提供了生动的范例。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心不累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境界”这句话在原文第七段开头,仔细阅读第七段,可以找出以下几个关键词:坦然、从容、乐观、宁静,这四个关键词就是使人达到“心不累”境界的最好方法,尤其注意最后一句话“越过山峰便是平川,寒冬过后春天就会到来”,走过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就会迎来不一样的人生。人们要从生活中悟得乐观向前的生存哲理,少一些物欲,努力达到宁静淡然的人生境界。即可得出答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