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那一天是哪一天》阅读答案-杨晓东

2019-09-28 19:30超越网

那一天是哪一天
杨晓东
那一天是哪一天?我不能准确地记起,只记得入冬后一个静谧的晚上,油灯上的灯花瘦了又长,长满了又瘦;火妒里的火苗一闪一闪,温暖舒适。我趴在简易的饭桌上,歪歪扭扭地在本子上写下当天学的生字。母亲衲着鞋底,油灯在偏我的方向放着。突然,她停下了手中的针线,轻声地问我:“我的名字怎么写?”我刚随手在语文课本上写下一个“黄”字,母亲就连忙说:“怎么在课本上乱画,找个用过的本子,在背面写。”于是,我找了个用过的数学本,在背面一笔一画地写下“黄定秀”三个字。母亲眼盯着三个字,慢慢地放下手中的针线,拿起铅笔,在本子上一遍一遍地模仿着。母亲拿笔的姿势真不如拿针线的娴熟,但母亲极为认真,写了很久。这恐怕是母亲一生能写的三个字。母亲识字三个,却用一生写下了无尽的文字。
那一天是哪一天?我还是记不太清楚,只记得阴雨连绵的初夏,子规声声,烟雨满川。放在房檐下的木盆,一会儿就接满了屋檐水。在吃水靠挑的当时,接雨水洗衣服是每个家庭主妇首先想到的,母亲也不例外。木盆里泡着的是我的黄帆布书包,时不时散发出一股腥味。母亲边洗边说,这是哪条野狗跑到门上来了?因为雨淋在狗身上,常常散发出一种腥腥的味道。我便默不作声。直到晚上,我才给母亲说了实情:我上学时偷偷拿了家里一个鸡蛋,准备卖给学校附近的商店,换取两毛钱,去买包“月亮牌”方便面。我把鸡蛋装在书包里,没到学校,鸡蛋被压破了,书本连同书包都沾满了蛋液。母亲说:“我早就知道了,故意说是野狗子串来的腥味,妈是怕让你爸知道,你少不了一顿打。你以后千万不要自己悄悄拿东西,更不能拿别人的东西,这是最不好的习惯。”
那一天是哪一天?我仍然无法记起,只记得早饭后雪花漫天飞舞,到处都是白茫茫一片。深冬风厉,家家户户都掩门闲户,围坐在柴火炉边拉着家常。我和弟弟在雪地里开始忙乎着堆雪人。刚刚堆起雪人的身子,弟弟喊我:“哥,哥,有讨米叫花子。”我顺着声音望去,门前走来一个50岁左右的男子,头发乱蓬蓬的,驼着背,身上背着一个大破背包,上身穿着一件破棉袄,腰间用一根大拇指粗的布条捆着;两只不一样的解放鞋,用稻草绳缠了两圈,走路有点瘸;嘴巴微微张开,像是要说什么又没有说。这时,母亲出来了,问他是哪里人,他就咿呀咿呀的,原来他是个哑巴。母亲对我们说:“他肯定又冷又饿,快让他到屋里火炉边,给他热碗米饭。”他离开我们家的时候,母亲给他找了一双父亲的旧棉鞋。他小心翼翼地放进背包里,眼含热泪,不住地点头。
那一天是哪一天?我真的记不起来,只记得那是一个燥热的初秋,知了还在聒噪地喊叫。母亲被几个亲戚送了回来,走进屋,我连忙上去搀着母亲。母亲脸上毫无血色,一张灰土泛着蜡黄的脸瘦小无比,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双腿浮肿,走起路来显得僵硬和吃力;语言也显得迟钝,很想说但是又好似骨鲠在喉。那是母亲第一次出远门,和我们亲戚一块儿去河北武安的煤矿上,给工地做饭。或许是因为水土不服,或许是身体早已有了问题,短短的十几天就病倒了。送回来的那一刻,妹妹和弟弟边烧水边小声哭泣。我也是第一次看见父亲潸然落泪。
那一天是哪一天……
那一天是哪一天?我记得很清楚,那一天是农历2000年7月29日。母亲突发脑溢血,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那一天就是这一天,在这个世界上,我、妹妹和弟弟再也没有妈妈了。
(选自《散文百家·下旬刊》2017年第1期)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开头划线处的环境描写,表现了环境的温暖舒适,烘托了记忆的温暖和美好,引出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B. 文章写作者偷拿家里鸡蛋去换钱买方便面,写这件事意在表现母亲对我的谆谆教育,侧面表现出家境的贫寒。
C. 第三段中作者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描绘一个贫苦可怜的叫花子,侧面突出了母亲的为人。
D. “母亲识字三个,却用一生写下了无尽的文字”,含蓄隽永,写出母亲情怀的伟大,也在结构上领起了全文。
5. 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6. “那一天是哪一天?”这个句子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结尾处又变成“那一天就是这一天”,又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 C 
5. 母亲是一个勤俭善良、心灵手巧、明晓事理、重视教育的伟大女性形象。从对子女的教育上,儿子偷拿鸡蛋,母亲巧妙为儿子“打掩护”并在事后教育儿子,这说明母亲在爱护儿子的同时,还重视对儿子的教育;从家务的操持上,母亲纳鞋底做针线,这表现出母亲的心灵手巧;从对待乞讨之人的态度上,母亲给热碗米饭,并送棉鞋,这表现出母亲的善良。 
6. 从结构上来看,“那一天是哪一天”多次出现,紧扣标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结尾以“那一天就是这一天”做出回答,让文章首尾圆和,浑然一体;从内容上来看,“那一天是哪一天”表明“我”忘记了很多事情的时间,而结尾“那一天就是这一天”指的是母亲去世的那天,从忘记到记住,两者形成对比,突出母亲去世对“我”的打击之大,表现“我”对母亲离世的无限悲痛和深深怀念。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C项,“第三段中作者用了……心理描写等,描绘一个贫苦可怜的叫花子”错误,从第三段来看,作者主要运用外貌和动作两种方法来描写叫花子,如“头发乱蓬蓬的,驼着背,身上背着一个大破背包,上身穿着一件破棉袄,腰间用一根大拇指粗的布条捆着;两只不一样的解放鞋,用稻草绳缠了两圈”是外貌描写,如“他小心翼翼地放进背包里,眼含热泪,不住地点头”是动作描写,但没用“心理描写”。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然后要到文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文中,如第一段写母亲不让“我”在课本上乱写乱画,并在本子上一遍一遍模仿写字,这可以看出母亲重视孩子的学习,自己也渴望学习;从母亲拿针线的娴熟可以看出母亲的心灵手巧,从第二段接雨水洗衣服以及为“我”洗书包可以看出,母亲勤俭持家;从母亲明知儿子偷拿鸡蛋却为儿子打掩护且在之后对儿子进行教育,表现出母亲的一片爱子之心;从第三段母亲对待叫花子的态度以及叫花子的表现来看,母亲让叫花子到火炉边,并给叫花子热米饭,还送了一双旧棉鞋,这些表现出母亲的善良。考生围绕这些内容概括即可。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那一天是哪一天?’这个句子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结尾处又变成‘那一天就是这一天’,又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然后到文中圈出题干中的引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再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作用。“那一天是哪一天”是一个问句,表明“我”对这些时间的模糊不清,而这一问句出现在每一段的开头,且是文章的标题,显而易见,这句话是文章的线索,串起文中所回顾的事件;“那一天就是这一天”出现在文章的结尾,从文中可知,“这一天”是母亲离世的日子,作者在结尾用这句话回答了前面的问句“这一天是哪一天”,前问后答,文章首尾圆和,浑然一体;由前面的忘记到最后的记住,这种反差突出母亲去世对“我”的打击之大,表现“我”对母亲离世的无限悲痛和深深怀念。考生围绕这些内容作答即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