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市口的兔儿爷
黄希妤
⑴没人弄得清“兔儿爷”这称谓是哪儿来的。
⑵元宵节晚上上了灯,三星出齐,街上的玩意儿都摆出来了。北市有个吹糖人的,手很巧,关公舞刀、猴子捞月,捏得纤毫毕现。西四牌楼门前有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天嗡子蛮牛似地叫。拉得更响,围观的人就多给一点钱。从大街小巷出发的姑娘、媳妇,成群地走动,忙着把平时闷乏的日子补回来。
⑶人群里有个简陋的灯火摊,大概总摆着一张小桌,桌上堆层竹篾,摆着几只塞满零碎物件的碗,边上挂一簇一簇的红纸。怪的是旁边有个擦得光亮的高木架,空落落的,只最顶上陈设出来一个兔子灯。
⑷老妈妈牵着平儿过去,平儿盯着看,直瞧得迷迷瞪瞪晕花了眼,两个脚尖争斗着磨蹭,迟迟胶着不肯动弹。那兔子灯陷在灯市口拥挤的浮光里,仍很显眼,外边糊的红纸镶了绢纱,细密的绣纹被蜡烛照得亮堂堂的。最妙的是匠人精工烫制的红琉璃泡子,把烛火一罩,金灿灿的光就攀上每寸纸面,温暖又吉祥。
⑸每有从摊子旁挨过去的人,总会向摊主老头买上一两个花灯。也有买灯笼的主顾,但到底不如买兔子灯的多。长此以往,老头跟兔儿的关系愈发严丝合缝,称呼他“兔儿爷”倒确是恰如其分。
⑹兔儿爷做灯很有办法。挑几根竹篾捏着,手掌灵巧地翻动两下,兔子模样就出来了。糊纸最讲究,没有钱的普遍用红纸,有钱的可以要加细的染布。兔脸总是等交付时才画上。他打量几眼小孩的样貌,一面蘸墨,一面偏着头想。忽而脸上微露一点笑意,提起笔画下去。五官总画得七分肖似,添作三分讨喜神色,眼角眉梢皆透着福气。若是不能面对着孩子,兔儿爷就问前来的人,落笔同样精准,看不出什么分别。孩子们都喜欢,做母亲的每逢节会也一定要买。
⑺只有木架上那个兔子灯一直没有脸孔。
⑻平儿拉上灯轱辘沿街走了几圈,又转回来蹲在灯市口土墙根下,安分得让人发慌。他眼珠不动,盯着兔儿爷做工:那翻飞的双手简直就是蝴蝶!他多喜欢一只会跳舞的蝴蝶啊。
⑼家里开大磨坊的小少爷进过县城,挺着腰板来回踱步:“哼!县城里卖的花灯挺括得多!颜色好,会说话,这算什么东西……”
⑽老妈妈来找平儿了。他很固执,说:“我长大了要卖兔子灯。”恰巧旁边有邻人在,老妈妈的脸立刻就红得挂不住了,伸出手就去打平儿:“才这么大一点,就说丧气话。”于是他一边哭着一边跑回家里去了。这场打小孩的闹剧被卖凉粉的看了去,走街串巷传播开了。他看买凉粉的女人很有兴趣,于是说:“这是万万要不得的啊!”
⑾老妈妈进屋去,麻利地抢了平儿的花灯,拿起烧火的铁叉子来,向着平儿就招呼去了。平儿蒙受了无妄之灾,哭得一塌糊涂。平儿挨完结实一顿打,还是照旧蹲回摊旁墙根下。
⑿平儿最终得去上镇上唯一的学堂了。学堂很简陋,仅有的桌椅、砖块摊作一处,没有什么乐趣。
⒀家里开大磨坊的小少爷也在学堂念书,时常要把先生问住。据他说县城与小镇有大不同,所有东西一概是机器做的。“手工做的要被地邻笑话。”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先生总很尊敬他。
⒁他说这话的时候,平儿可以听见小镇那边建造贸易市场的响动。市场是由镇里集资建造的,可算是前所未有的壮举。又过了些时日,市场启用了,开业典礼办得十分体面和热闹。货台上摆着成百上千种货物,俱是从县城运来的。省道上的车辆多得数不清。人像蝗虫一样拥来,把这里扫荡干净。
⒂平儿终于信服小少爷的话了。否则,市场上的物什怎么都千篇一律呢?美则美矣,却实在单调乏味得紧。
⒃念及此,他心里忽地掠过去一个身影,当平儿再次来到灯市口时,他几乎不敢相信--小摊几乎销声匿迹,只余一个摆赌摊的坐在地上,寂寞地抱着膝盖发呆。兔儿爷呢?兔儿爷呢?平儿奔走到熟悉的、只属于他的位置。
⒄那里没有人了。平儿蹲下去,他嗓子发干,只能嘶哑着哼出鼻音。他的眼眶里已然含满泪水了。
⒅道边上那棵杨树翻摆着叶子,枝条沉甸甸的,仿佛在受什么压迫。平儿抬头瞧去,心蓦地紧缩了--是那个兔子灯。他小心翼翼把它取下来,在袖口上蹭去灰尘。他惊异地发现,这兔子灯最终获得了一副面孔。它极像兔儿爷。
⒆他的手猛地一抖,琉璃泡子落地,咔嚓一声碎了。烛火脱了控制,猖獗地烧尽了一切。
⒇兔子的脸孔迅速皴皱起来,落了一地焦黑的纸泪。
(选自《读者》2016·2,有删改)
5. 在文章的4--6节,作者分别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写兔儿爷的兔儿灯讨人喜欢,请各举一例。
正面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侧面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元宵节晚上上了灯,三星出齐,街上的玩意儿都摆出来了。北市有个吹糖人的,手很巧,关公舞刀、猴子捞月,捏得纤毫毕现。西四牌楼门前有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作者为何要在文章的开头描写那些手艺人的精彩表演?
7. “我长大了要卖兔子灯”,平儿的这句话,被老妈妈打,被卖凉粉的说“万万要不得”,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一情节安排?
8. 你从本文读出了什么?“温暖”?“心酸”?“无奈”?,请选取其中一词结合文章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参考答案】
5. (1). 正面描写:(1)兔子灯做得极为精致,温暖又吉祥。(2)兔儿爷能按孩子脸画兔灯的脸,这手绝活为兔儿灯争色不少。 (2). 侧面描写:(1)平儿在摊前看得入迷不肯离去。(2)买灯的主顾买兔儿灯的居多。
6. ①写手艺人的精彩表演为兔儿灯的出场营造了一个浓浓的旧时节日特有的温暖氛围。(或:写手艺人的精彩表演为本文营造了一个浓浓的旧时节日特有的温暖氛围,并自然引出了兔儿爷和他的兔子灯)②联系文末提到“小摊几乎销声匿迹”,暗示着像兔子灯这样的传统手工艺消失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这一类传统手工艺的集体没落,从而拓深文章主题。
7. ①说明做兔子灯之类手工艺人地位低下,被人看不起。②暗示着传统手工艺终将走向没落(揭示了传统手工艺走向没落的一个原因)
8. 参考示例:我读出了“温暖”。一开始的旧时灯节氛围让人回到温暖的老时光,兔儿爷的亮堂堂的兔子灯温暖又吉祥,平儿对兔子灯的迷恋,对兔儿爷的感情都营造出温暖的氛围。我读出了“心酸”。手工艺人地位的低下,传统手工艺的消逝,结尾兔儿灯的燃尽,兔儿爷的下落不明,都让人揪心。我读出了“无奈”。新的贸易市场的建起,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瞭乱的从县城运来的货物,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传统,让人无奈而遗憾。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写法的把握。要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特点分析。“兔子灯做得极为精致,温暖又吉祥”“兔儿爷能按孩子脸画兔灯的脸,这手绝活为兔儿灯争色不少”,直接写出了兔儿爷的兔儿灯讨人喜欢,属于正面描写; “平儿在摊前看得入迷不肯离去”“买灯的主顾买兔儿灯的居多”是通过写平儿对兔子灯的入迷和买兔子灯的主顾之多来侧面表现兔儿灯的讨人喜欢,属于间接描写。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开头的作用。要先熟知开头的作用:1.总领全文;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3.为下文…做铺垫,引起下文…情节;4、与下文相照应;5、点明主旨(中心);6、渲染…气氛;7、交代起因。“吹糖人的”“拉‘天嗡子’”等手艺人的精彩表演渲染了一个浓浓的旧时节日特有的温暖氛围,引出下文“只最顶上陈设出来一个兔子灯”及摊主“兔儿爷”;另外,要考虑材料与主题的关系,材料一般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开头极力渲染手艺人的精彩表演,结尾却写到“小摊几乎销声匿迹”,暗示手艺人、小摊所象征的传统手工艺的没落,表达了作者的遗憾和无奈之情,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作用。从情节内容及其与主题的关系来分析。内容上结合上下文分析,“脸立刻就红得挂不住了,伸出手就去打平儿”“丧气话”“万万要不得”等词句说明了人们对以做兔子灯之类传统手工艺的鄙视;与主题的关系,要结合主题回答。文章的主题是表现传统手工艺的没落,而传统手工艺被人看不起正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依据题意,可依次找出表现“温暖”“心酸”“无奈”的内容。第⑵段的“街上的玩意儿都摆出来了”“捏得纤毫毕现”“天嗡子蛮牛似地叫”“成群地走动”,第⑷段的“细密的绣纹被蜡烛照得亮堂堂的”“把烛火一罩,金灿灿的光就攀上每寸纸面,温暖又吉祥”,第⑹段的“孩子们都喜欢,做母亲的每逢节会也一定要买”,第⑻段的“他眼珠不动,盯着兔儿爷做工:那翻飞的双手简直就是蝴蝶!他多喜欢一只会跳舞的蝴蝶啊”,这些都给读者带来一种温暖的感觉;第⑽段的“脸立刻就红得挂不住了,伸出手就去打平儿”“丧气话”“万万要不得”写出了手工艺人地位的低下,第⒃段的“小摊几乎销声匿迹”写出传统手工艺的消逝,第⒄段的“那里没有人了”,写出兔儿爷的下落不明,第⒆段的“烛火脱了控制,猖獗地烧尽了一切” ,写兔儿灯的燃尽,都包含着让人揪心的“心酸”;第⒁段的“平儿可以听见小镇那边建造贸易市场的响动”“市场启用了,开业典礼办得十分体面和热闹。货台上摆着成百上千种货物,俱是从县城运来的。省道上的车辆多得数不清。人像蝗虫一样拥来,把这里扫荡干净”,写新的贸易市场的建起,传统手工艺被新事物代替,让人无奈而遗憾。选取其中一词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