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消散的炊烟
晓晓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地,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那片竹林里,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其他的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造孽呀。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做了好事。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9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没有了热度,还怕冷”不仅写出老木的身体状况,也表现出他内心的凄凉。
B. 文章第三段通过写老木对小时候左邻右舍的回忆,表现了乡村生活朴素温馨的美。
C. 文章对阿黄衰老的描写呼应了老木的内心感觉,写阿黄的陪伴更突出了老木的孤独。
D. 以前老木很反感火化,现在不这样想了,说明老木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变得豁达了。
5. 文中划线处两次写到炊烟,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6. 谈谈你对小说标题“渐渐消散的炊烟”的理解。
【答案】
4. D
5. ①第一处写炊烟:引出下文“李家嫂子过世”的内容,揭示了村庄老人越来越少、越来越老的现状,突出老木内心淡淡的忧伤。②第二处写炊烟,凸显了炊烟“稀薄、转瞬即逝”的特点,营造了凄清伤感的氛围,体现了老木落寞、孤独忧伤的情绪。
6. ①指在乡村生活的人越来越少,炊烟慢慢消散;②指淳朴的乡村生活在城镇化进程中渐渐远去。
③乡村淳朴融洽的邻里关系随着人们离开村庄而渐成回忆。④表现对城镇化进程冲击下乡村生活渐渐消逝的忧伤。⑤标题以“诗情画意”的语言带给读者对乡村现状的思考。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四个现象均考核文章的内容,其中D项,“变得豁达”有误,上文的“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内容可知,不是“变得豁达”,现实情况所迫。
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的句子作用的能力,注意结合句子的位置从情节和内容的角度作答,此题重点注意句子是景物描写,应从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角度考虑。(1)句,从结构上看,下文写“李家嫂子过世”,此处下炊烟,是为了引出下面的情节,从内容看“若隐若现”,揭示了村庄老人越来越少、越来越老的现状,突出老木内心淡淡的忧伤;(2)在文章的结尾,应该和文章的主旨相关,从内容看“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突出了炊烟“稀薄、转瞬即逝”的特点,从从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角度看,营造了凄清伤感的氛围,从文章的主旨、情感的角度看,体现了老木落寞、孤独忧伤的情绪。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标题的含义的题目,注意从表层和深层两个角度分析,从表层看,通过文中的句子“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可以看出“渐渐消散的炊烟”指“在乡村生活的人越来越少,炊烟慢慢消散”;从深层角度,即文章的主旨的角度,通过句子“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可以“渐渐消散的炊烟”指“淳朴的乡村生活”“乡村淳朴融洽的邻里关系”渐去渐远;从表达效果看“渐渐消散的炊烟”以“诗情画意”的语言带给读者对乡村现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