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热闹的麦场阅读答案

2023-11-08 15:21超越网

文本一:
热闹的麦场
周大新
每年的麦收时节,在我的故乡——小麦产区南阳盆地的乡间,最热闹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一个个堆着麦秸垛的麦场。麦场是种麦人一季忙碌的终点,是乡下人清点劳动果实的场所,是农家展示得意自豪和抛洒欢笑的舞台,它的热闹是应当的。
麦场上的热闹常从早上开始。天刚一发亮,人们便披衣来到麦场上摊场了。所谓摊场,就是在没有脱粒机的情况下,先用雪亮的铡刀把一捆一捆的麦子拦腰铡断,把下半部的麦秆扔开,把上半部的麦穗在场上平摊开以便碾压脱粒。摊场时小伙子们总是手按铡刀,中、老年汉子们则负责把麦捆送到铡刀下。常常是小伙子赤了上身把长长的铡刀从铡槽里哗啦一下拉起来,喊一声:来吧!就有人嗨地一声送上麦捆,执铡的小伙此刻先往两个手掌心各吐一口唾沫,再对掌一搓,便嗷地一声抓住铡把按下去,随着嚓啦一声,比人腰还粗的麦捆当腰两断。麦秆被抛扔场边,麦穗则被女人们用桑叉挑起在麦场上摊好。早先有生产队时,队里的麦场很大,摊场时常要十几口铡一齐开铡,那时嚓啦嚓啦的响声此起彼伏极是好听。有那爱唱的小伙,也会在掀开铡等待续麦捆的当儿,高声来一句豫剧:老包我把铡猛一推,要铡尽天下陈世美——
摊完场人们回去吃早饭,饭后就开始打麦了。过去是牛拉石磙打麦,通常是男人们牵了牛套上石磙在麦场上转着圈地碾压,女人们则坐在场边的树荫下做针线活。隔上一阵,牵牛打场的男人吆喝一声:翻场了!场边树荫下的女人就扔下手中的针线,拿上桑叉进麦场将碾压过的麦穗翻弄一遍。打场人手中的鞭子在空中的炸响与吆牛的声音,和着石磙在麦场上滚动引发的呼隆声,构成一曲颇耐听的合奏。
起场通常是在半后晌。这时场上的麦子多已经过五六遍的碾压,麦粒大多已脱落下来,麦秆也都已变成柔软发白的麦秸草,空气中开始漾着一种新麦的香味。场边附近人家的鸡们,也知道此时场上有美食可吃,开始悄悄地向场边运动,趁人们不注意时忙啄食几口新麦解馋。接着,伴随“起场了”的一声高喊,男男女女开始涌入麦场中,有的拿桑叉挑走麦草,有的拿木锨归拢夹有麦草屑和麦壳的麦粒,一时间场上草屑乱飞,木锨齐响,场尘飘荡。呼喊声此起彼伏,一片忙碌景象。人们会弯腰抓起一把带麦壳、麦草的麦粒在手上看麦子的成色,去感叹今年的收成终于到了手中。也有的小伙子会在此刻搞恶作剧,悄悄抓了一把带有麦草屑的麦粒突然放进哪位同伴的后领,麦粒顺着脖子向脊梁上滚去,麦草屑和断麦芒会扎得人呀呀乱叫,这自然会引发一场更加嘹亮的笑声。
场起完之后就是扬场了。扬场是男人们干的活儿,女人们这时开始相继撤出麦场回家做晚饭。男人们在测试了风向后,用木锨铲起带有麦草屑、麦壳、麦芒的麦粒向空中扔去,风把麦草屑、麦壳和麦芒吹向一边,只让黄澄澄的麦粒雨一样落到打扫干净的场上。一些光屁股娃娃见到那些澄黄的麦粒,常会嬉笑着扑上去,那麦粒在光滑的场上不住地滚动,偶尔会让一个娃娃摔倒在地,从而使其汗湿了的身子沾满了麦粒。
扬完场就是打麦的最后一道工序了:把麦子运回仓房。人们先用木箕把麦子灌进麻袋,然后开始过秤,过完秤便由赤膊的小伙子嗨一声扛走。最后一袋麦扛走之后,人们开始计算斤数,算出今年的总产和亩产,之后才让一个满足的笑容在脸上浮现。月亮也就在这时悄无声息地升起来,让银色的光辉把刚刚变得空旷的麦场一下子铺满。离麦场近些的人家,女主人这时会把做好的晚饭——面条或稀粥、白馍端到场里,一家人席地而坐围在饭盆四周开始响亮地吃喝起来。夏夜,也就在不知不觉间正式开始了。这阵子,有人家会拎了竹席来到麦场上准备露天而睡,同来的孩子们先是聚在一起在光滑的麦场上玩着各种游戏:扯羊逮、踢鞋楼、跳皮筋;末后当困倦袭来时,便个个回到自家的大人身边,一边打着哈欠听大人们笑谈着今年麦子的售价,一边慢慢向渺远而美丽的梦乡沉去。最后,大人们的议论也终于被倦意打断,满场里就都是鼾声了,热闹了一天的麦场这才归于安静。
今后,随着联合收割机的逐渐普及,麦子不需要在场上碾打,打麦场自然会渐渐消失,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但我想,农家的人们也将因此看不到麦场上的热闹景致,会失去不少乐趣。我录下这些场景的目的,便是备忘,供今后的农人们了解过去的种麦人经历的东西。历史不是有许多劳动情景,已经永远脱离了人类的记忆么?
(选自1998年7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文本二:
四时田园杂兴·其四十四
(宋)范成大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注】连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等,使颗粒掉下来。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直言故乡麦场“最热闹最吸引人”,然后以一组排比句点明其原因,同时强调了麦场对农人和农村生活的重要意义。
B. 小伙子摊场时“吐一口唾沫”“对掌一搓”,这些动作细节具有典型性,符合农人的劳动习惯,真实再现了当时的劳动场景。
C. 小伙子们在劳动时搞恶作剧、唱豫剧,这为枯燥的劳动增添了乐趣,展现了农人的精神面貌,也表现了农村丰富的文化生活。
D. 作者对打麦场“渐渐消失”这一现象具有复杂的情感,他既肯定了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但也因会“失去不少乐趣”而感伤。
8. 文本一颇具“层次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层次感”体现在哪些方面。
9. 文本一和文本二虽文体不同,但都赞颂了劳动之美。请简要分析两个文本蕴含了哪些相似的“劳动之美”。
【答案】7. D 8. ①文章的内容具有层次感:从早上开始,细致描写打麦场的各道工序,过程使得打麦场的全部流程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②文章的结构具有层次感:每一个段落都对应每一道工序,结构层次分明,完整协调。
③文章的语言具有层次感:朴素的话语展现农村生活质朴的劳动情景。
9. ①劳动群众劳作时的爽朗,各种活动增添劳动乐趣,笑声弥漫在田野间的欢乐美。
②劳动并不是突如其来,一时兴起,而是有计划,有程序,从早到晚的辛勤美。
③劳动并不是具有单一性和偶然性,而是家家户户一起劳作的壮观美。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作者……也因会‘失去不少乐趣’而感伤”错误,“农家的人们也将因此看不到麦场上的热闹景致,会失去不少乐趣。我录下这些场景的目的,便是备忘,供今后的农人们了解过去的种麦人经历的东西”表明是农家人会失去不少乐趣,而不是作者。“感伤”一词也不准确,作者录下这些场景的目的,是备忘。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的结构、语言等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文章的内容具有层次感:“麦场上的热闹常从早上开始。天刚一发亮,人们便披衣来到麦场上摊场了”“摊完场人们回去吃早饭,饭后就开始打麦了”“起场通常是在半后晌”“场起完之后就是扬场了”“扬完场就是打麦的最后一道工序了:把麦子运回仓房”从早上开始,作者细致描写打麦场的各道工序,从摊场、打麦、起场、扬场到把麦子运回仓房,整个过程的叙述和描写,按照时间顺序,使得打麦场的全部流程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②文章的结构具有层次感:“麦场上的热闹常从早上开始。天刚一发亮,人们便披衣来到麦场上摊场了”“摊完场人们回去吃早饭,饭后就开始打麦了”“起场通常是在半后晌”“场起完之后就是扬场了”“扬完场就是打麦的最后一道工序了:把麦子运回仓房”,从第2段到第6段,每一个段落都对应每一道工序,结构层次分明,完整协调。
③文章的语言具有层次感:如“常常是小伙子赤了上身把长长的铡刀从铡槽里哗啦一下拉起来,喊一声:来吧!就有人嗨地一声送上麦捆,执铡的小伙此刻先往两个手掌心各吐一口唾沫,再对掌一搓,便嗷地一声抓住铡把按下去,随着嚓啦一声,比人腰还粗的麦捆当腰两断”这一段描写摊场铡麦子的场景,运用朴素的话语,把铡麦的过程写得形象生动,也非常有层次,场景描写画面感强烈,展现了农村生活质朴的劳动情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①劳动群众劳作时的爽朗,各种活动增添劳动乐趣,笑声弥漫在田野间的欢乐美。文本一“有那爱唱的小伙,也会在掀开铡等待续麦捆的当儿,高声来一句豫剧:老包我把铡猛一推,要铡尽天下陈世美——”写小伙子们在劳动时搞恶作剧、唱豫剧,这为枯燥的劳动增添了乐趣;文本二“笑歌声里轻雷动”写农民欢笑歌唱的声音,增添了劳动生活的乐趣。
②劳动并不是突如其来,一时兴起,而是有计划,有程序,从早到晚的辛勤美。文本一“麦场上的热闹常从早上开始。天刚一发亮,人们便披衣来到麦场上摊场了”“摊完场人们回去吃早饭,饭后就开始打麦了”“起场通常是在半后晌”“场起完之后就是扬场了”“扬完场就是打麦的最后一道工序了:把麦子运回仓房”写从早到晚打麦场的全部流程,细致描写打麦场的各道工序,农村生活质朴的劳动情景,展现劳动的计划性和农人劳动的辛勤美。文本二“一夜连枷响到明”写农民整夜挥舞连枷打稻子,响声一直到天亮,展现农民劳动的辛勤美。
③劳动并不是具有单一性和偶然性,而是家家户户一起劳作的壮观美。文本一“队里的麦场很大,摊场时常要十几口铡一齐开铡,那时嚓啦嚓啦的响声此起彼伏极是好听”“男人们牵了牛套上石磙在麦场上转着圈地碾压,女人们则坐在场边的树荫下做针线活”“扬场是男人们干的活儿,女人们这时开始相继撤出麦场回家做晚饭”展现了打麦过程中一起劳作的场景,大家分工明确,场面和谐,场景描写展现出劳作的壮观之美。文本二“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写家家户户趁着霜后的晴天打稻子,欢声笑语一片,展现出家家户户一起劳作的壮观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