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方志敏最后的七个月阅读答案-梁衡

2023-08-05 16:16超越网

方志敏最后的七个月
①在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有缘访问了方志敏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又重读了他狱中的文稿,感触颇深,为之震惊。
②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方志敏被命率孤军北上,兵败。1935年1月15日,他已与参谋长粟裕带八百人冲出重围。但他说,作为领导人,我不能丢下后面的部队,便又返身回去,被捕。他知必死,为免与敌啰嗦,遂索一纸,写下:“革命必能取得最后胜利,我愿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和革命。”便再不多言。敌押他到上饶、南昌等地示众,他戴镣铐,昂首立于台上,凛然不可撼。当时在场的一美国记者报道:“个个沉默不语,连蒋介石总部的军官也如此。”这种沉默表示了对昂首挺立于高台之上的毫无畏惧神色之人的尊敬和同情。
③方志敏自1月29日被捕,到8月6日就义,在狱中共七个月。开始,他只求速死。但敌想以高官厚禄诱降他,就将他移至优待牢房。于是他便改变主意,拖延时间做两件事:一是争取越狱;二是以笔代枪,写文章。越狱需要外应,可是他接不上关系,眼见每天都有一批批的战友被拉出去枪毙,他由孤军便又变成了孤身,只好一人背水作战,去做狱吏和高级囚犯中国民党人的工作,帮他传送出了珍贵的手稿。他在狱中写了《可爱的中国》《狱中记实》等十二篇文章、著述,共十三万六千字。我们可以算一下,他1月底被捕,先是被来回转移示众,3月中自才相对安定下来,到8月6日就义,大约一百三十天。这期间仍要不断应付敌人的提审,要做团结动员难友的工作,做争取狱吏的工作。他无任何资料,又要防敌突然搜查。他戴着脚镣手铐,又有十多年的痔疮,流血化脓,不能平坐。每天平均要完成一千多字,这是何等的意志力?这些手稿到他死后五年才辗转送到党在重庆的机关。叶剑英含泪读罢即赋诗道:“血染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文山是文天祥的号,叶帅将方比之文天祥,实不为过。
④他的狱中文稿,提到最多的是“死”,随时准备死,怎样死,死前再抓紧为革命做点什么。当然,和死相对应的还有“生”。为谁而活,怎样活。这是抢分夺秒,在敌人的屠刀下书写的一部生死书,一篇人生解读录。同室中还有独臂将军刘畴西等三个红军高级干部,他们吃饭、下棋、谈天、写文章。他们坦然面对死亡的态度令我吃惊。“死是无疑的了,我们为革命而生,更愿为革命而死。砰的一枪,或啪的一刀,我们常是这样说笑着。”他们准备好了临刑前呼的口号,每天牢门一响,就准备敌人上来打开脚镣,拉去枪毙。但是,他们没有想到敌之残忍,居然懒得打开脚镣,推出枪毙后连镣同埋。多年后,人们就是凭着脚镣上的号记,才确认了烈士的身份。
⑤文稿中有一大部分是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的矛盾,揭示民族的苦难。“佃户向地主租田,一般都四六分,地主坐得六成。土地日益集中在少数地主手里。佃户生活受饥挨冻,甚至不能生存。每到年关,被逼租逼债,卖妻鬻子,吊颈投水一类的悲惨事不断发生。”他以自己出生的村子为例:“共有八十余户,其中欠债欠租,朝夕不能自给的就有七十余户。比较富的只有两户。”他家是一个中农,还要租种地主的地才能维持生活。男孩子只能勉强读个私塾。他少年时印象最深的是父母为他读书举债的愁容。“中国农村的衰败、黑暗、污秽,到了惊人的地步。”所以农民造反是必然的,到年关时,常主动催促地下党举行暴动。看罢文稿,我们明白了他在死亡面前,为什么这样从容。原来他是在为民族赎难,明知是死,也要飞蛾扑火,以身殉国。
⑥“这次因为我们政治领导的错误和军事指挥的无能致红十军遭受怀玉山的失败,我亦之被俘,囚禁于法西斯蒂的军法处,历时已五个来月了。何时枪毙,明天或者后天,上午或者下午,全不知道,也不必去管。在没有枪毙以前,我应将赣东北苏维埃的建设,写一整篇出来。我在这炎暑天气下,汗流如雨,一面构思在写,一面却要防备敌人进房来。我下了决心,要在一个月内,写好这篇文字。”他在临死前两个月写成了一万五千字的《赣东北苏维埃创立的历史》,为党史研究留下了珍贵的资料。黑暗的监狱不但不能夺走他的志向,反而成了他冷静思考问题的地方,这不得不让后人震惊。
⑦他的《在狱致全体同志书》自叹再也不能为党工作,沉痛自责。“(最后一战)没有下决心硬冲过去,……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死命。”“我们虽在狱中,总是祈祷着你们的胜利和成功!”他自知生之无望,但对事业仍不改初心,这是最让人落泪的地方。在《可爱的中国》一书的结尾,他甚至用诗一般的语言来写自己的身后事,充满了浪漫、憧憬,而无一丝的悲哀:“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这朵花你们就看作我的精神寄托吧!在微风的吹拂中,如果那朵花是上下点头,那就可视为我对于为中国民族解放奋斗的爱国志士们,在致以热忱的敬礼;如果那朵花是左右摇摆,那就可视为我在提劲唱着革命之歌,鼓励战士们前进啦!”
⑧方志敏死时才只有三十六岁,他的英魂还一直在身后留下的文稿中游走。读方志敏的文稿,让人联想起许多狱中文章。这是在特殊年代、特定背景下的作品,是时代、人格、事业、生命相撞击的火花。文天祥的《正气歌》,瞿秋白的《多余的话》,彭德怀的《我的自述》等,这些文字,不但内容高洁,就是成稿过程之艰难曲折,也足够为一部传奇。其时他们都是以命相押,以死相抵,只愿留下事实,留下思想,“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这意义远超于我们纪念某一个具体的事件。因为一个人总会死去,一些事总会过去。而现在我们读史,看到的只是各种不同的灵魂,只有人格和精神不死。
⑨人类永在进行寻找文明的新长征,这些文稿是征途上一盏永不熄灭的灯。
(选自梁衡的同名散文)
16.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直接引用美国记者的报道,借侧面描写衬托方志敏烈士的鲜明形象。
B. 第③段构思精巧,详写手稿写作之艰难,略写手稿的传送过程,详略得当。
C. 第⑧段引用文天祥的名句,意在呼应第③段,强调爱国主义精神一脉传承。
D. 全文多处引用文稿原句,多层面诠释了方志敏的精神品质,读来真切感人。
17. 第①段中说,重读方志敏狱中文稿,“为之震惊”,请概括作者“震惊”的原因。
18. 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结尾句的理解。
19. 第⑦段中写方志敏面对死亡时,“充满了浪漫、憧憬而无一的悲哀”,类似的情景在《红岩》中也有多处体现,试举一例说明。

【答案】
16. C .“意在呼应第③段,强调爱国主义精神一脉传承”错误。第⑧段引用文天祥的诗,从而说明方志敏的精神一直会留传下来。而第③段是在说方志敏的意志力,所以二者不能构成呼应,也不能强调爱国主义精神一脉传承。
17. 要点一:面对死亡,坦然淡定,态度从容。
要点二:狱中条件异常艰苦,却能写出大量文稿,意志力非凡。
要点三:以身殉国是为民族赎难,有民族大义。
要点四:把监狱当成冷静思考问题的地方。
要点五:生之无望时,对革命仍不改初心,依然充满浪漫主义精神。
要点六:狱中文稿能让人联想到不死的人格和精神。
18. 要点一:方志敏文稿,展现了烈士伟大的人格和不屈的精神;
要点二:在战争年代,这种精神支撑革命志士寻求人类解放、文明进步;
要点三:当下以至未来,人类永远不会停下文明进程的脚步;
要点四:文稿中体现出的精神内涵,会指引我们继续前行。
19. 许云飞在就义之前,当徐鹏飞告诉他虽然共产党的胜利就在眼前,但是许云飞却看不见自己的胜利了。许云飞微笑着告诉徐鹏飞自己从一个普通工人,受尽旧社会压迫,终于选择了革命的道路,成为一名使反动派畏惧的共产党人。回忆走过的道路,自己感到自豪。自己已看到无产阶级在中国的胜利,感到非常满足。风卷残云般的革命浪潮,证明自己个人的理想和全国人民的要求完全相同,自己感到了无穷的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