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一:
一个人的河流
徐迅
面对一条河流,人肯定有许多想法。比如孔子站在黄河,庄子面对着濠水。但更多的时候,更多的人都让河水在面前悄悄流逝,连一朵浪花也不会溅起。我也毫不例外。我自小从皖河的这岸走向那岸,又从那岸走向这岸,河水流逝了我的童年、少年,还在毫不犹豫地流逝我的中年和老年。我发觉我也无法改变皖河的什么。有时候,我站在桥上望着河里的倒影,我发觉,我和皖河的乡亲们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我们喝的都是皖河水,是河水无私地滋养了我们。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皖河人说这话,是因为皖河住进了一个外乡人。皖河两岸的乡里乡亲,见面一律嘻嘻哈哈,直呼其名,比如瞎爷、望全、孝女、牛王······几乎没有人被称为先生的。可乡亲们唯独对这个人例外,他们称他为先生,这是因为乌先生不是土生土长的皖河人。
像皖河身后那沉睡了几千年,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神秘面纱的天柱山一样;在皖河,乌先生身上也有一层神秘和传奇的色彩。乡亲们第一次见到他,是在一个有着淡雾的早晨,乌先生长得很矮,身子瘦硬,反剪着双手(这就不像皖河人)站在沙滩上,细眯双眼打量着什么。乡亲们开始以为他只是一个过路的人,没当一回事。但很快,他们就发觉乌先生一点也没有要走的意思。于是各式各样的猜测和议论就如浓雾一般布满了皖河。有人振振有词地说:“乌先生是北京城里来的学生,他走遍了天下的名山大川,最后爱上皖河秀丽的山水,所以住了下来。过一阵子还会把他的家眷接来。”.·····背后,乡亲们这样嘀嘀咕咕的,但没有人直接去问他。
乌先生为皖河改变了什么,乡亲们开始并不知道。
一年,两年······乡亲们开始渐渐承认了一个事实:乌先生竟然一直住在皖河,直到住到老、住到死。乌先生把一生都交给皖河,交给天柱山,造福了皖河两岸······他在皖河做的都是些善事:他拿出自己的积蓄不算,还到处化缘给皖河修桥,给天柱山铺石阶、修路,为牺牲在皖河的抗日将士们修建陵园;创办学校,写山志·······随着天柱山风景区的开发和皖河的声名远播,乡亲们恍然大悟。但有些一时也还无法明白:比如说,他可以到省里当大官,但他去了一个月,除自己批准自己建一座学校就辞职了;他被诬陷关入监牢,却看鸡、养猫、写写画画;被罚砸石子,他却成天哼着黄梅小调,快活得像神仙······乡亲们目睹着乌先生全部的苦难和欢乐,同时也将问号投向了皖河-当然,这些并没有妨碍他们尊重他、喜欢他。
有些事可以回避,但有些人却无法回避。皖河的乡亲们嘴里时而就会蹦出这样一些朴素的话来。的确,人与人就像隔河相望的两棵树,无法走到一起,但有些事却像雾一样穿河而过缠绕着你,直到一棵树老了、蔫了,而另一棵树还很年轻,还散发着旺盛的生命力。那么,那棵年轻的树也要面对河流-我就曾试图蹚过这条河。
在一个阳光如水的秋日之后,我多次见到乌先生。在交谈中,我渐渐印证了皖河人传说的一些事实:乌先生叫鸟以风,山东聊城人,曾就读于北京国立大学哲学系。后来任过一些地方的图书馆员和中学教师。在一个偶然的机缘,他遇上当时称为国学大师的马一浮先生,即被马先生的学识所吸引,于是跟随马先生跑到四川复性书院担任了典学和督讲。一年秋天,他因拜望远在西湖休假的马一浮,凑巧路过了皖河。莫名其妙地他就被皖河身后那座雄伟的大山迷住了-四年之后,他义无反顾地来到了皖河。他说,这是命中注定。
有时候,一个人就是一条河,一条布满往事的河流-尽管它的语言人们不懂。
“立极方知天地大,凌空不见古今愁”,这是乌先生第一次登临天柱山时的感受。他说,有人建议他将这“大”字改成“小”字,但想想他还是改了回来。他觉得天地还是很大很大。他像是一尾鱼游到皖河,他就得把整个身心都投向皖河,交付给天柱山······我们几次交谈都一直充满着平静与快乐,我静静地凝望着他,那天柱山般的寂寞、皖河般沉静的心态,如一泓淡淡的秋水,温暖而长久地流进了我的心里······
当然,皖河是出过一些著名人物的,只是那些人物都与历史有关,历史学会记住了他们。但还有一些人与历史无关,却与皖河有关。乌以风就是其中的一位——不信,你把一生交给一条河流试试?
(有删改)
文本二:
乌以风先生(节选)
乌以风于1901年出生于山东聊城。1922年至1928年就读于国立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任浙江省国书馆编纂和杭州省立高中教师。他立志教育和大成学业,在某种程度上与伟大教育家马一浮先生的交往和教诲是分不开的,他把马先生奉为恩师和做人楷模。
乌以风为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1943年,安庆行政督察区专员请乌以风担负创建学校的重任,他不负众望,历经千辛万苦。1943年9月,景忠中学终于按时开学。可是不久,省教育厅以景忠中学未获批准而擅自开学为由,不予立案,不承认学生学籍,并勒令停办。乌以风对此极为愤慨,亲自到省会周旋。恰好这时汪少伦接任教育厅长,仰慕乌以风才学,挽留其担任教育厅主任秘书。乌以风到任后,即代行批准了景忠中学。随即又辞官归校,任景忠中学校长。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皖河两岸的乡亲唯独称乌以风为“乌先生”,而不直呼其名,是出于对这个外乡人的尊重。
B.文本一叙述了乡亲们由“开始并不知道”到“恍然大悟”的过程,表明他们逐渐理解了鸟先生甘于奉献、苦中作乐的精神。
C.文本一乌先生在“立极方知天地大”一句诗中选用“大”字,不是因为“小”字不合情理,而是“大”字更能表达自己心意。
D.文本二中乌以风“亲自到省会周旋”,是因为他知道只有自己作为校长出面,才能够解决学校面临的“不予立案”的难题。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乡亲的眼光介绍乌先生,通过动作、神态等细节写出人物的特征,并用场景烘托人物状态,表明他并不是一个皖河人。
B.“如一泓淡淡的秋水,温暖而长久地流进了我的心里”,这一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乌先生寂寞、沉静的心态给予我滋润的美好感觉。
C.文章以“不信,你把一生交给一条河流试试”结尾,不仅能够激发读者进一步思索人生,而且让人有跃跃欲试之感,余韵悠长。
D.本文多次叙述有关乌先生的经历,既有人们的猜测与议论,还有作者的求证,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勾勒出乌先生的一生。
8.周国平评价本文“似在写人与河的关系,其实蕴涵着人生的道理”。请据此简要分析文章题目“一个人的河流”的意蕴。(6分)
9.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6分)
答
6.(3分)C
7.(3分)A
8.(6分)
①乌先生与皖河相识,选择将身心无私地奉献给皖河;②一个人面对时光的流逝,要思考如何度过有价值的人生。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
①文本一是散文,突出人物精神品质的同时,注重表达作者情感、观点;文本二是人物传记,重在呈现人物真实经历和事件。②文本一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表达作者思想情感;文本二平销直叙,记录了马以风人生片断。③文本一叙述、捐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相结合,语言含蓄隽永;文本二以叙述为主,语言平实客观。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