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
田鑫
最开始,我以为,这世上所有的光,都是煤油灯发出来的。
白天的太阳,一定是无数盏煤油灯一起点亮的,才会有那么持久的光,要不阳光照在母亲身上的那部分,怎么跟煤油灯照在母亲身上的那么相似
夜晚降临,无边无际的黑把村庄铺满,母亲扣紧木门,拉开抽屉,拿出火柴盒,取出根火柴,火柴划过,“哧溜”一声,黑就被赶出了屋子,灯芯上的小火苗卖力地燃烧着,像个要够高处放置着的玩具的孩子,一跳一跳,可不管它怎么努力,只有豆大一点。
母亲所有的针线活都是在灯光下完成的,白天有太多的粗活等着她,只有晚上,她才能清闲下来,把细细的线穿过针眼,然后在布与布之间来回翻转。母亲拉长针线的动作真优美,豆大的灯火,将她的影子投射在墙壁上,一个巨大的胳膊在静止的空气里挥动,有收割的喜悦,也有爆发前的沉默。我的整个童年就这样被点亮了。
甘渭河畔习俗,正月十五不吃元宵,而是点荞面灯盏。荞麦和面,揉成馒头样子,但又不是很圆,母亲用擀面杖在中间捣个窝,再放进蒸笼。雾气升腾中,一锅荞面窝窝头做熟了。
小孩拳头般大小的荞面灯盏和我们一起等着正月十五的到来。天一黑,它们整齐地出现在供桌上。这些灯盏,绝对不会多出一个,也不会少一个,对于家里包括牲畜在内的所有成员,母亲绝不偏心。
点灯时分,母亲给荞面窝窝插上灯芯,倒上清油,然后开始摆灯:我一盏,妹妹一盏,父亲一盏,母亲一盏,当院的天官供桌上一盏,厨房的灶王爷一盏,上房供桌上的先人们一盏,大门供台上也要一盏,有游魂野鬼刚好路过,不会怕黑。剩下的灯盏就要分配给牲畜和粮食了,住牲畜的房间各一盏,牛比鸡要占便宜些,一头牛独享一个灯盏,而一群鸡只能共享一个灯盏。
灯盏分配结束,点灯仪式正式开始。我在院子里放过鞭炮,父亲划亮火柴,母亲手执一根缠着棉花蘸着清油的细竹竿接火,然后逐一点燃灯芯。夜幕之下,几十个荞面灯盏被母亲逐一点燃,几十尾灯焰像庄稼一样长在荞面灯盏里,清油燃烧的火苗和黑烟,瞬间把屋子变成仙境。
平淡的日子一下子被点亮了,我目不转睛盯着我的那盏灯,想象着棉花烧尽后灯芯上出现的那个灯胎。母亲说,谁的灯胎最大,谁来年的收入就最多。可是等不到灯胎出现,我就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往往看见母亲在灯盏下缝缝补补。
那些年,我们的日子贫穷破旧,全凭母亲操劳缝补。母亲这盏灯似乎从点着之后就没有停歇过,在小小的院落里,洒过光芒,不大的村庄里,灯影也游走过。那些年清贫的日子,都是靠她微弱的光亮充实的,可是,眼看着小小的院落变得丰盈起来,这盏灯却被吹灭了。母亲闭上眼的那一年,我们已经用上了电灯,开关一摁,灯就能亮一天。母亲躺在晃眼的灯光下,我们泪眼婆娑,总觉得洒在她身上的灯光,不是来自灯,而是她自己本身发出来的。命运像风一样吹着她,灯光一闪一闪的。我想伸出手去罩住她,给她做个灯罩,可是手伸过去一点,母亲的身体就会暗一些。我想起那时候保护荞麦灯罩的情形,我们越想让灯芯旺旺的,风就越使劲冲着灯罩吹,我们又不敢挪动它,只能看着风扯着小小的火苗。
我们围着母亲,生怕风把她吹灭,土炕被围得密不透风,我们成了母亲的灯罩。可是,挡住了风,却挡不住灯芯枯竭。
母亲这盏灯还是灭了。我们小心翼翼地把她埋进土里,她成了大地的灯芯。头七,我们按照甘渭河一带的风俗,去给母亲的坟头挂灯,想着有一盏灯亮着,暗夜里母亲就不会孤独。灯装在用纸糊的灯笼里,一个褐色.的药瓶子做成的灯盏里,装着满满一瓶子煤油,灯芯是用新棉捻成的,在煤油里浸泡过之后显得臃肿。这个瓶子原本装着的药片,搭救过母亲的命,可是那些白色的药片最终回天乏术,那天,它变成一盏灯,替我们照亮母亲。
灯是从出门前就点着的,我小心翼翼地提着它生怕它被打翻,被凤吹灭。它可是要在母亲的坟头亮一夜的。在天快要暗下来之前,一盏灯穿过巷子,穿过村庄,穿过麦田,天黑之前挂在母亲的坟头。这样,母亲就不会怕黑,也就能转身从别处拿出针线来继续在灯下做了。
灯挂在坟头,天彻底黑了,老天爷好像是专门等我们一样。我跪在灯前,磕头、作揖,然后蹲坐在坟头,想着这样母亲就能看到我,看到一-张被灯盏照亮的脸。无边的黑从四面八方压下来,四周阒静,能听到煤油在.棉花上燃烧时发出的吱吱声,这声音跟母亲的针脚穿过麻布时一模一样。
我怕再听下去会放声大哭,那些年,那么多的苦日子,母亲都有本事把心灯点亮,带我们渡过难关。现在,母亲没了,悲伤成了我最大的难关,可是没有人领我,只有眼前这一盏煤油灯,在风里摇曳着。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宵节点灯盏时,母亲将荞麦灯盏分给牲畜,是因为万物皆有灵,牲畜也需要在元宵节这一天借助灯光好好饱餐一顿。
B.作者善于利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人物,比如把“我们”比作“母亲的灯罩”,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们希望保护母亲的心理。
C.作为一篇抒情性的散文,本文感情真挚、语言浅显,不仅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还用对灯光的描写贯穿全义。
D.本文记述了作者儿时的生活,虽然没有波澜壮阔的经历,但是一针一线辛苦踏实的劳动,才是平淡真切的生活感受。
8.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9.文章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去写“点荞麦灯盏”的习俗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7.(3分)A【解析】“是因为万物皆有灵,牲畜也需要在元宵节这一天借助灯光好好饱餐一顿”错误,由原文“甘渭河畔习俗,正月十五不吃元宵,而是点荞面灯盏”“平淡的日子一下子被点亮了”等描写可知,“将荞麦灯盏分给牲畜”不是为了让牲畜借助灯光好好饱餐一顿,而是一种习俗,是一种对家庭万事如意的美好愿望。
8.(6分)①“灯光”的表层义:煤油灯、荞麦灯盏等现实中的灯光。②“灯光”的比喻义:母亲自身散发的“光”,比喻母亲自身散发的勤劳、贤惠的“光”,那些年清贫的日子,都是靠母亲微弱的光亮充实的。③“灯光”的象征义:象征了一种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依旧保持对生活的热爱的精神。(意思对即可)
9.(6分)①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突出母亲在艰苦的岁月里依然能把心灯点亮。②增添文章的浪漫主义色彩,花大量的文字去写元宵节的习俗,让艰苦的岁月有了一点诗意。③传承中华民俗文化,能让读者了解一些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④通过典型场景表达我对母亲的怀念和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