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鲁迅的目光阅读答案-王威廉

2022-07-20 17:49超越网

鲁迅的目光
一个人一生总要做很多梦,但能记得的屈指可数。而我,竟然梦见过鲁迅先生,而且还相当真切,真切得仿佛实有其事。那个时刻、那个空间,乃至那个遥远的自己,都因那个梦而成了心底坚不可摧的存在。
那时的我,是西北一座边陲小城的中学生,爱好文学。每天睡前,都会读一读文学作品。那天午饭后,我开始读鲁迅先生《野草》中的《雪》,很快就被深深地触动了。先生作为一个生于江南的人,却在想象中将那朔方之雪真实地写出来了!就在我感慨先生能够用文字呈现遥远的真实之际,却看到了那寒风中的雪末竟然如同包藏火焰的大雾,升入太空而且旋转、闪烁。我被震撼到无以复加!仿佛独自置身在宇宙的荒原中央,看见星云的爆炸与生成、恒星的旋转与炽烈。在无限宏阔中,那雪,却原来是雨的精魂,是艰难而死的微小之水,是生命的基本分子构成。我从震撼陡然进入感动。
这么短的一篇文章,读完它连十分钟都不需要,却让我经历了这样一段上天入地的精神旅程。可能是缘于此,我睡着之后,便梦见了先生。
我的房间很小,兼具卧室和书房的功能,先生就坐在我平时坐的椅子上。他用和煦的目光看着我,我就躺在床上,一动也不能动,也没有动的意念,仿佛被那目光完全笼罩了。我也盯着先生仔细看了。他虽然瘦削,面色却是红润的;胡子经过了精心修饰,每根都似乎清晰可见,又构成了有棱有角的整体。在这样的对视中,我们好像是认识了很久的朋友。等到我醒来之后,才发现这是个梦。但难以置信的是,除了椅子上空空的没有先生之外,房间的其它景象乃至细节,跟梦中看到的完全一样,连书和笔摆放的角度都是一样的。仿佛先生真的来过,然后安静地走了。
也许,这是一个很神秘的梦;也许,这个梦一点也不神秘,完全可以进行理性分析,比如那是出自大脑的记忆。无论如何,先生给我带来的温情变成了我真实记忆的一部分。即便我日后不写作,没有做一个所谓的作家,这个梦依然会持久地用温情安慰着我的生命。
当时在课文里学到的鲁迅先生,是一个横眉冷对、充满愤怒的人;但是来到我梦里的他,却是温厚慈祥的。我相信梦里的那个他才是真实的他。我并不迷信梦,我只是相信那个梦代表了我阅读先生文字之后出自精神和灵魂的最真实感受。
从此,我心底永远有了鲁迅先生那和煦的目光,仿佛得到了一位长辈的默默鼓励,就像是我的祖父对我的期望与鼓励一般。我相信我的孩子还会继续在先生目光的注视下成长。因此,我感到了先生的目光如同基因一般,已经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了。
我是通过阅读《野草》初步见识了鲁迅先生的文学世界,也许这构成了我文学启蒙的开端。我在这里倒是想谈谈鲁迅先生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这是他最平易散淡的文集。我可能还是想望着他和煦的目光,跟他聊聊天。
先生在《朝花夕拾》中,深情地回忆了自己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人、事以及历史,不仅是记录自己生命的历程,更是为了一个更大的目的,那就是从切身的体验里边,批判传统文化中那些蒙昧的、扼制人性的东西,并从普通人那里发掘出光和热。因此,这些文章不止是现代散文的典范,而且是他用独特的目光审视世界的启示录。
我一直觉得鲁迅先生是个拥有和煦目光的长者,他横眉冷对的巨大火气不是出自他天生的性情,而是出自历史与时代的紧张和激烈。他洞察到了历史进程中涌动着的疯狂燃烧的火山熔岩,他孱弱而敏感的身体被灼烧着,如沸水的煎熬,完全无法承受。他的呐喊与其说是怒吼,不如说是疼痛的呻吟。只是他耻于哀吟,他要大声地嚎叫,他以伤口迎击疼痛,他在那团深不见底的黑暗里力图振聋发聩。
先生对许多人和事的批评不留情面,都是洞见了历史中残存的阴影,但他从来没有置身事外。他手持利刃,向我们自剖了他受伤的内部。他知道自己也已被那阴影感染,自己只不过是历史的“中间物”,是扛起黑暗闸门放青年人到光明里去的牺牲者。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终极命运,便是要与那黑暗同归于尽。因此,先生的精神底色是大悲凉的。每念及此,我都会感到一种切肤之痛,从而隐约触摸到他的大悲悯。只有理解了鲁迅先生的大悲凉和他的大悲悯,才能洞察我们的来路,才能寻找我们今天与未来的去路。
我的中学时代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能读到的书很有限,基本上都徜徉在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中。至于对中国以外的作家,了解比较多的也只有拜伦、雪莱等浪漫主义诗人。这条线索也是读了鲁迅先生的《摩罗诗力说》才知晓的。先生说这些诗人“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俗”。这些话都给少年的我以很大的震撼,让我对世界有了一些基本的看法。诗人的形象,从此也一直深入我心。我开始写作,写一些很浅薄的现代诗,并把它们分享给我的小伙伴们,他们给予了我巨大的鼓励,我也品尝到了艺术创造的最初愉悦。因此,在我生命觉醒时期建构起的这个艺术世界中,鲁迅先生无疑是核心的核心。
先生曾写下这样的话:“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灰,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这时,我曾经想要写,但是不能写,无从写。这也就是我所谓“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我反复阅读这段话,然后长时间站在先生曾经居住过的广州白云楼的门口。没有别的行人,只有流星般偶尔开过的车。我看向街对面的大树,以及更远处的楼宇。我一个人站着,沉默让我的内心都没有了声音,我不确定自己是否称得上充实,但有一瞬间,我似乎顺着先生的目光看了出去,和他的目光合二为一了。我由此深刻地意识到,无论这个世界再怎么变化,都需要这样的目光去打量和穿透。
这是鲁迅的目光。
(取材于王威廉的同名散文)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段上天入地的精神旅程    上天入地:想尽一切办法
B.横眉冷对、充满愤怒的人    横眉冷对:形容决不屈服
C.力图振聋发聩    振聋发聩:使糊涂麻木者清醒
D.无不刚健不挠    刚健不挠:坚强有力,不屈服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段中“遥远的自己”表明当时作者的居住地离现在的居所很远。
B.作者在文中所写寒风中的雪末升入太空的景象是他在做梦时见到的。
C.作者用“被那阴影感染”形象地比喻鲁迅先生身体患病之后的样子。
D.作者在广州白云楼门口于一瞬间产生的感受中,有写实,也有想象。
19.请结合文意,简要解说文中画线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5分)
20.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鲁迅的目光”对作者的影响。(6分)




17.A(3分)
【解析:“上天入地”在文中的意思为“上到天上,钻入地下”,即表达作者由读《雪》而引发的或随雪上至太空或随水钻进地下的丰富想象。】
18.D(3分)
【解析:A项中“遥远的自己”是就时间而言的,即距离做梦的时间已经很长久了;B项,从文章中描绘的梦境可知,作者并没有在梦中看到“寒风中的雪末”升入太空的景象,这一景象是作者在读《雪》时看到的;C项,“被那阴影感染”并非比喻鲁迅先生身体患病之后的样子,而是兼用比喻和比拟,形象地表现鲁迅先生被历史阴暗面影响的状况。】
19.(5分)
答案要点:
【含义】
(1)鲁迅的作品是他洞察历史进程中剧烈变化的呐喊。
(2)鲁迅的作品是他体验到历史与时代特征的真实心理感受。
(3)鲁迅的作品体现了指斥黑暗的力量。
【表达效果】
(1)运用选择句式,精辟地表达了作者对鲁迅作品的理解。
(2)以“呐喊”“怒吼”“疼痛的呻吟”等词语将鲁迅的作品拟人化,形象而生动。
(3)自然地承接上文对鲁迅的深刻认识,并引出下文对鲁迅作品成因的形象化剖析。
【评分细则:答出1点,得1分;答出任意5点,得5分;共5分;意思对或言之成理即可。】
20.(6分)
答案要点:
(1)给作者带来了温情的安慰。
(2)给作者以期望与鼓励,是作者生命的动力。
(3)让作者对世界有了一些基本的看法。
(4)让“刚健不挠,抱诚守真”的诗人形象对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让作者建构起了创作的艺术世界。
(6)让作者深刻地理解了鲁迅先生其人与其文。
(7)让作者体悟到了鲁迅先生的大悲凉和大悲悯及其现实意义。
(8)让作者认识到对待世界应有悲悯的情怀。
【评分细则:答出1条,得1分;答出任意6条,得6分;共6分;意思对或言之成理均可。】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