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时间深处的乡愁阅读答案-陈新

2021-08-15 16:15超越网

时间深处的乡愁
陈  新
春节一过,正月十五就快到了。但在我老家四川南充,正月十四同样重要,这个日子是“蛴蟆节①”。
“十四夜,送蛴蟆,送你到远方吃酸醪糟。”
“蛴蟆节”里,往昔童声清脆送走疾病与忧愁的声音依然鲜活,昨日多愁善感的雨,还淅沥沥地落在做着美梦的少年的天空,然而倏忽间一梦醒来,雨声已在中年茫然地滴答。
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年过年,我不可抑止地思念一个人。
这个人,他是我父亲。
父亲是南充市大通镇土生土长的人,曾经的他为了改变穷困潦倒的生活状态而走进军营。尔后,又为了一点可怜的辞职费用,用于拯救我那正饥寒交迫的祖父母以及孃孃叔叔,而无奈地用脚步书写一曲归去来辞。
大通,这座自明至清有过淡淡驿站风光的小镇,寂寥地横呈在地貌平平的红丘陵中,被贫瘠和鄙陋严严实实地包裹着。父亲的根虽然在这里,但当他从成都军区的大院里辞职回到这方曾生他养他的土地时,却又像跌落蓝天孤飞的鸿鹄般落寞。在那个年代,父母亲是我们公社少有见过大世面的人,但很快,贫困交加、饥肠辘辘也成了他们生活的主色调。劳作在尘土飞扬的农活中,父亲这位在军营里锻造出铮铮意志的汉子,内心却装满着对我母亲的愧疚:他愧疚自己不能抛开贫困对家庭的羁绊,不能驱散疾病对母亲的折磨。
母亲是在什么样的天气、什么样的时辰首次踏上川北这一隅陌生的土地的,我已无法了解。我却能想象,一脚踏上这片孤寂的土地,她一定是那么茕茕孑立。但心中装着爱情的她,应该是没有叹息和徘徊的。既然来了,便笃定坚守。虽然始终如一地勤劳,但贫瘠的土地回报他们的只有布衣粗服,食不果腹。
母亲,这朵来自城市的娇花,积劳成疾,曾经甜蜜烂漫的理想在艰辛的生活中渐渐破灭。因为没钱给我母亲治病,也期盼着家里能够改善生活状态,于是在那些年的春节里,每逢正月十四的夜晚,父亲都会叫我们手举竹篙火把去送“蛴蟆”,并一路高唱:
“十四夜,送蛴蟆,
送你到远方吃酸醪糟。
蛴蟆蛴蟆你莫叫,
我们送你很热闹。
蛴蟆蛴蟆你莫喊,
我们大家都勇敢。
蛴蟆蛴蟆你快跑
送你到远方吃酸醪糟……”
年年十四夜,年年蛴蟆节,父亲都督促我们去践行这个原始的传统,并期冀我们家健康吉祥,温饱富足。但随着火把光亮消逝的,除了绵长清脆的童声,还有这种年复一年的朴素愿望。
最终,母亲的生命时针,停摆在了她49岁那一年。
虽然,此后“蛴蟆节”能送走“瘟神”疾病的传说我已不再信,但只要我在大通过年,我仍会在正月十四夜这天加入到乡亲们送蛴蟆“瘟神”的阵营中去。
我知道,我随着火把传递的,已经不再是一种不可理喻的迷信,而是对故乡春节的传统和美好愿景的传承。
“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改变一切。”余华说。
2015年5月的一天,癌症无情地夺走了父亲对世间的眷恋和对后辈子孙的牵挂,他往生天堂,追随我的母亲而去了。
……
回望过去,已经泛黄的画卷是那么美好而又揪心。都市拥挤不堪的繁华和喧嚣,却难以驱散我内心对故乡绵绵的思念。曾经晨昏相伴的故乡,浓缩了我割舍不去的留恋,也留存了令我既温馨又怆然的记忆。如今,得知故乡的文化单位致力于弘扬几近湮灭的“蛤蟆节”,让我欣喜地觉得,隐约的时间和那暗淡悠久的村庄,蓦然间多了一些连接外面世界的情感。
我并非年年春节都回到大通,在正月十四的夜晚,举着竹篙做成的火把,去到田畴地垄高唱:“十四夜,送蛴蟆,送给吊楼子吃酸醪糟……”我自责地想,是不是因为我让虔诚打了折扣,便折了父亲的天寿,且留给了我沉重的悲伤?
不得而知。
但愿今年的“蛴蟆节”,能在家乡人们的火把游走中,送走与我血脉相连的哀愁。
(有删改)
【注】“蛴蟆节”:“正月十四送蛴蟆(蛤蟆)”是川北地区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间传统节日,为南充市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7.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画线句子既有对昨夜雨声的刻画,也抒发了作者的童年、少年忽而到中年的感慨,为下文的叙述蓄势。
B. 文章叙述童年家庭的贫穷以及母亲因无钱治病而早逝,照应了父亲的愧疚,也暗扣了标题中的“乡愁”。
C. 那些年父亲叫我们送瘟神“蛴蟆”,这是他在无法解决家庭贫穷和驱赶母亲病痛情况下的一种精神寄托。
D. 文章引用余华充满哲思的语录,蕴含着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悟,同时自然地引出下文对父亲去世的叙述。
8. 请结合文本谈谈“父亲”的形象特点。
9. 请围绕“蛴蟆节”,结合文本,谈谈文章的行文脉络、思想主题。


7. A    项,“对昨夜雨声的刻画”错,原文“昨日多愁善感的雨,还淅浙沥沥地落在做着美梦的少年的天空,然而倏忽间一梦醒来,雨声已在中年茫然地嘀哒”,时间跨度由少年的写到中年,可见“雨”是虚指,不是实指。故选A。
8. ①注重亲情,有责任感。父亲因贫穷走进军营,又因为拯救饥寒交迫的祖父母以及孃孃叔叔而回到农村;为不能摆脱贫穷和没钱给母亲治病而愧疚②辛勤劳作,意志坚定。“劳作在尘土飞扬的农活中”是父亲的生活常态,尽管环境很艰苦但他仍觉得自己做得不够。③热爱传统,期待幸福。为了改变贫穷驱散疾病对妻子的折磨,每年正月十四的夜晚让我们唱“蛴蟆节”歌,期冀我们家健康吉祥进人温饱。 
9. ①“蛴蟆节”贯串全文,起到线索作用。同时文章始于“蛴蟆节”,终于“蛴蟆节”,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②“蛴蟆节”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全文围绕“蛴蟆节”,叙述与之有关的故事,回顾了温馨又怆然的记忆,表达作者对父母的怀念。③作者欣喜于文化单位对“蛴蟆节”文化的弘扬,表达了作者对故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