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在牛津》阅读答案

2021-05-05 11:02超越网

[文本一]
在牛津   
耿传明①
①牛津大学创办于1167 年,牛津城的建成当然还要更早。徜徉于遍布中世纪风格古建筑的牛津街头,我有种感受:在牛津亡故七八百年的鬼魂照样可以毫不困难地找到回家的路,因为有千年历史的小教堂仍在原地未动,牛津城的地标古塔依然矗立,几百年前的墓地依然完好无损,占据着牛津城的市中心——商业黄金地带。
②相对于其他后进现代化国家,我觉得英国是比较成功地减弱了现代化所带来的巨大颠簸、震荡的国家,也就是说英国在其现代化的进程中仍旧保持了其历史文化的连续性,也就是英国之为英国的国家特性,这是非常难得的。而对于古今之变淡然处之,不走极端正是英国文化的一大长处,它的创新不以踢开传统开路,它的保守不以压制创新为能,因此它可从传统和现代中都能得到有意的滋养。
③我在牛津的时候有一次受邀参加牛津大学一个很古老、著名的学院莫顿学院的晚餐会,这样的晚餐会在牛津大学是一种非常隆重的场合。菜肴并不丰盛,就是土豆、奶酪、鱼排之类,主要的在于精神会餐,也就是坐下来之后的老师学生开始边吃边聊,探讨彼此感兴趣的问题,这样的探讨、争论直到夜阑才会结束。这种晚餐会实则是牛津人的第二课堂,它重视的是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因为没有疑问、没有个人见解,你根本就无法参与讨论,所以他们最常用的一句话是“你的观点是什么”,这与我所自小经历的填鸭式的灌输的确迥然异趣。
④我所在的研究所的老师也来自于专业相关的各个学院,我的导师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教授,曾带我去他们学院参观。她所在的学院建于17 世纪初期,大致与莎士比亚同时期,四百多年校史,在牛津还不算太老。该校是当时的一对贵族夫妇捐建的,丈夫去世后,由其遗孀接力建成。学院对师生可谓体贴入微,建校之初就建了一个供教授们专用的小花园,沿用至今,门锁还是中世纪样式的老锁,导师开了半天,才把它打开。小花园里花团锦簇,绿草如菌,幽静、典雅,平常也很少有人光顾。微信公众号:沈姐的语文课堂。学院还有免费的午餐和晚餐,教授可以带自己的学生和朋友去吃饭,顺便讨论问题。
⑤关于这个学院,还流传有这么一个故事:四百多年前学校初建时,礼堂用的梁柱等全取材于数百年才能长成的厚重、坚硬、光洁的橡木,非常气派。过了三百多年,这些橡木梁柱已经老朽,需要更换了,但要修旧如旧,到哪里去找这些百年才能成材的橡木?即使找到了也负担不起那么高昂的价格啊。正在校方一筹莫展时,负责校史档案的职员提供了一个线索。当年的学校捐助者给后人留下了一封信,其中提到了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捐助者当年已在自己的庄园种下了几十棵橡树苗,现在三百年已经过去,正好成材,可满足需要。学校将信将疑,派人到贵族当年的庄园查问,果然发现了那座树木已经成材的三百多年的橡树园,于是,看似无法解决的难题迎刃而解。
⑥办一所大学不但需要恒产,更需要有恒心,需要种超出一时一地,乃至超出自己这一代人需要的长远眼光、超越情怀。办大学实质上也是在传承、守护文明,而对文明的守护与发展才是人类的根本利益所在,相比之下,任何时代的需求比起这种永恒的需要都要逊色得多,因为它所营造、守护的是人类永久性的精神家因。正如陶渊明的诗:“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其中哀叹的不只是一时一地的悲剧,更是对文明成毁、存亡的忧思。
[注]①耿传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南开大学教授。
[文本二]
学者散文主要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学者角色,即他必须是某一领域学有所成的专家学者;二是文本的学者立场,有的学者的读书札记,不涉及文化使命和人文关怀,也不能算学者散文;三是文学性,能以文学美感打动读者。
学者散文更关注文化和人类命运,他们思考的对象往往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理想、精神气质、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等,是健康的发展,还是异化的衰落?他们思考最多的也是生命、人性、欲望、意义和幸福等核心词。
从思维方式来说,学者的最大特长之一就是他的理性自觉。作家散文往往重视形象、感觉和意象,在他们的笔下往往流溢着形状、声音、色彩、感悟、象征和通感,学者散文则重视的是逻辑的力量,即注重推理、运演、证明、议论、剖析等方法。这样,学者散文的严整性、理论色彩、思想性和气势就能够凸显出来。如陈平原多用考证法来显示自己散文的逻辑性,他往往旁征博引,从历史的线索里寻找头绪,与他探索的现在精神旨向接轨。
作家散文里,作者往往靠叙述、描写和抒情含蓄地表达自己的主张。学者散文作者常常自己站出来议论,以强化自己的观点。当然,议论不能是毫无节制的,而应该是点石成金之笔。
8.[文本一]第④段“幽静、典雅”中的顿号是去掉好还是保留好?请简析。(3分)
9.分析[文本一]第⑤段故事的作用。(4分)
10.[文本一]末尾引用陶渊明诗句是否妥帖?请评析。(4分)
11.请以[文本二]提出的学者散文的概念及特点,对[文本一]进行评价。(4分)


8.(3分)[答案示例]保留为好。从音节上看,前面两个四字词语连贯圆转,随后用两个双音节词,能形成顿挫感。从内容上看,前两个词语描写花草,第三个形容整个花园给人的感受,用顿号断开,能提醒读者感受园中鲜花盛开生机勃勃但又静谧、安宁的独特滋味。(答对一点得2分)
9.(4分)这个故事说的是大学办学的资助者除了捐助现成的橡木做梁柱,还同时种下像树苗做几百年后替换的考虑;(2分)从一个侧面表明办大学要有恒产的支持,资助者在办学的物资上计之深远,提供“恒产”,暗示大学主事者更要有“恒心”,才能保证大学对人类文明的守护和传承。(2分)
10.(4分)[答案示例1]妥帖。陶诗以种桑为喻,桑树本当种在稳固的高原,现在却栽在多风浪的江边,所以难逃被摧毁的厄运;(2分)作者取其“欲成大事当计之深远”之意,(1分)有力地佐证了办大学需要一种超出一时一地的长远眼光和超越情怀这一主题。(1分)
[答案示例2]不妥。陶诗以种桑为喻,写桑枝条茂密时,忽遇山河更改,意在表达对晋亡的哀悼之情;(2分)办一所好大学要的是超越时代的眼光与情怀,(1分)与本诗对一时一地悲剧的感叹不甚贴合。(1分)
11.(4分)[答案示例2]①文章对牛津大学历史和办学经验进行了理性思考,即办大学既要有恒产更要有恒心,(1分)表明了大学应传承、守护文明的观点,凸显了作者的人文情怀;(1分)②文章叙述掌故、描摹场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1分)在思考大学的办学使命时,文章通过强有力的议论,体现了理性力量。(1分)(评分说明:学者身份、主题涉及人文关怀、既有文学性又强调理性思维;据此评议本文即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