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驿站阅读答案-夏坚勇

2021-05-03 20:03超越网

文本一:
驿站
夏坚勇
手头有本《中国文化史词典》,闲暇无事,随手翻翻,却见到这样一条辞目——驿站,诠释为: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马的住处。后面还有一系列与此有关的辞目:羽檄、军台、驿丞……林林总总,在惜墨如金的词典中占去了差不多三页的篇幅,可见这词条的负载是相当沉重的。
词典上的解释似乎过于矜持。感觉深处的驿站,总是笼罩在一片紧迫仓皇的阴影之中,车辚辚,马萧萧,那急遽的马蹄声骤雨般地逼近,又旋风般地远去。轮值的驿官匆匆验过火牌,签署文书到达本站的时间,那边的驿卒已经换上了备用的快马,跃跃欲试地望着驿道的远方。驿道上滚滚的烟尘会惊扰得避让的行人惶惶不安。此刻,在田间劳作的农夫会望一眼那远去的快马,心头难免一阵猜测:那斜背在驿卒身后的夹板里,是升平的奏章,还是战乱的塘报?或许过不了几天,从相反方向驰来的快马,少不了要降下抽丁增税的圣旨哩。
若是在夜晚,马蹄在驿道上敲出的火花瑰丽而耀眼,于是在门前捣衣的村妇便停下手来,一直望着那火花渐去渐远。“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西风初至,砧声四起,为久去不归的征人赶制寒衣。自从班婕妤写出《捣素赋》以来,捣衣的情境便成为闺怨诗久吟不衰的重要母题,砧声总是在秋夜响起,而寒衣一般都要送往塞外,诗人们穷极才思,把女子捣素的动作描绘得舞蹈一般婀娜多姿,并对那划破静夜的砧声特别作了牵人心魂的渲染。但有谁曾把这月下的砧声和驿道上的马蹄声作过类比和联系,写出思妇目送驿马远去时的悲剧性感受呢?
驿卒的神色永远严峻而焦灼,那充满动感的扬鞭驰马的形象,已经成为一幅终结的定格。对于他们,这或许只是出于职业性的忠诚,他们大抵不会意识到,一个古老而庞大的王朝,正在这马蹄声中瑟瑟颤抖。请看杜牧的这首《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杨玉环爱吃荔枝,这种个人的小嗜好本来无可非议。但问题在于她不是一般的女人,而是“三千宠爱在一身”的皇贵妃,于是,个人的小嗜好便演成了历史的大波澜,搅得天翻地覆。据说为了进荔枝,一路上驿马踏坏了无数良田,而驿站中的马匹也跑死殆尽,驿官无法应差,纷纷逃去。当杨贵妃远望着“一骑红尘”而展颜一笑时,那笑容背后并没有多么深刻的含义,她只是觉得挺开心,最多也不过有一种“第一夫人”的荣耀感,或许还会勾起一缕思乡之情,因为荔枝来自她的巴蜀老家。她绝对不会想到,在驿马经过的漫漫长途中,有一个叫马嵬驿的地方,已为她准备了一座香冢。
其实,千里迢迢用驿马进献荔枝,唐明皇和杨贵妃都不是始作俑者。《后汉书·和帝纪》载:“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腾阻险,死者继路。”有唐羌其人,向朝廷冒死进谏:“臣闻上不以滋味为德,下不以贡膳为功。”“此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寿。”这位汉和帝倒不很固执,居然听进去了,下诏停止了这一暴政。汉和帝受用荔枝,大概只是为了延年益寿,没有多大意思,后人知道的也就不多。
一千多年以后,一位住在重庆的文化人有感于时事,操起讽刺诗作武器:
荒村细雨掩重霾,警报无声笑口开。日暮驰车三十里,夫人烫发进城来。
小诗在重庆《新民报》一经发表,立即不胫而走,各家报纸纷纷转载。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头,一边是最高当局高喊着“一滴汽油一滴血”,要国民勒紧裤带;一边却是高官政要们奢侈豪华,挥霍无度。比之于杜牧的《过华清宫》,这首小诗自然更带点打油的味道,但对权贵讽刺之辛辣,却着实令人拍案叫绝。
写诗的文化人其实是位小说家,他叫张恨水。
文本二:
有人说:什么是大散文?一九九二年我们办《美文》杂志时,散文界是沉寂的,充斥在文坛上的散文一部分是老人们的回忆文章,一部分是那些很琐碎很甜腻很矫揉造作的文章。我们的想法是一方面要鼓呼散文的内涵要有时代性,要有生活实感,境界要大,另一方面鼓呼拓开散文题材的路子。我们杂志坚持我们的宗旨,所以十多年来,我们拒绝那些政治概念性的作品,拒绝那些小感觉小感情的作品,而尽量约一些从事别的艺术门类的人的文章,大量地发了小说家、诗人、学者所写的散文,而且将一些有内容又写得好的信件、日记、序跋、导演阐述、碑文、诊断书、鉴定书、演讲稿等等,甚至笔记、留言也发表。没有发表过散文诗和议论缺斤短两一类的杂文。在争论中,有一种观点,叫“清理门户”,这是针对我们大而化之的散文观的。提出“清理门户”观点的是一位学者,也是研究散文的专家,是我所敬重的人,也是我的朋友,他的观点是要坚持散文的艺术抒情性。我们不是不要散文的艺术抒情性,我们担心的是当前散文路子越走越窄,散文写作境界越来越小,如果仍在坚持散文的艺术抒情性,可能导致散文更加沦为浮华而柔靡的地步。要改变当时的散文状况,必须矫枉过正。现在看来,我们的“大散文”观念得到社会普遍认同和肯定。
[注]文本一《驿站》选自《湮没的辉煌》,后入选“东方文化大散文原创文库”。文本二为贾平凹对散文的一些看法,他早年提出了“大散文”的概念。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词典释义入手,随意而富有生活实感,“占去了差不多三页的篇幅”则暗示了“驿站”文化意蕴的厚重。
B.文章从农夫、思妇等多角度展开叙写,“砧声”和驿站本无直接联系,是作者有意要将其与驿站马蹄声相类比。
C.杨贵妃的故事中,进献荔枝需途经驿站,她最后死去的地方“马嵬驿”恰好也是个驿站,如此行文十分巧妙,也发人深省。
D.文章从“驿站”切入,看似写驿站,实则重在“讽喻”,连写三个历史事件,意在说明杜牧、唐羌、张恨水的直言之勇。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车辚辚,马萧萧”是杜甫《兵车行》的开篇,借驿站旁络绎不绝的车马,直接表明了战况的激烈。
B.“捣衣”也称“捣素”,是古诗中思妇的典型动作,如“捣衣砧上拂还来”用污渍难以拂去体现了思妇的艰辛。
C.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唐代诗人提供了创作素材,催生了《马嵬》(李商隐)、《咏怀古迹》(杜甫)等名篇。
D.张恨水的作品批判国民党反动派,左翼作家鲁迅也曾写过同一题材的作品,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的名句。
8.贾平凹呼吁要创作“大散文”。请结合文本二,分析贾平凹心目中“大散文”的特点。(4分)
9.如欲以“《驿站》的散文性”为题写一则《驿站》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


6.D(“连写三个历史事件,意在说明杜牧、唐羌、张恨水的直言之勇”分析不正确。文章以“驿站”为出发点,依次从杜牧、唐羌其事联想开去,在基本围绕“驿站”行文的情况下,丰富了文章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不是以说明三人的直言之勇为目的。)
7.D[A.“借驿站旁络绎不绝的车马,直接表明了战况的激烈”说法不正确。《兵车行》的开头并未写明此事发生在驿站旁边,只是说明了行军的阵势和匆忙之感,并不能直接表明战况的激烈。B.“用污溃难以拂去体现了思妇的艰辛”说法不正确。“捣衣砧上拂还来”中“拂还来”的是月光,不是污溃。C.“催生了《马嵬》(李商隐)、《咏怀古迹》,(杜甫)筋名篇”说法不正确。《咏怀古迹》(杜甫)是写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的,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无关。且从怀古诗的写作内容上来说,写唐代的事件对杜甫来说,也不是怀古。]
8.境界大,有时代性、生活实感,拒绝小感觉小感情;
题材广泛,涉及别的艺术门类,拒绝政治概念性的作品;
不排斥艺术抒情性,但情感不矫揉造作。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意思与答案相近即可)
(解析:结合文本二,可以将“大散文”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境界,境界要大,要有时代性、生活实感,与之相反的是“小感觉小感情”;二是关于题材,要涉及别的艺术门类,与之相反的是“政治概念性”;三是关于“艺术抒情性”的讨论,需要指出艺术抒情性和大散文的关系是什么。)
9.《驿站》从驿站切入,自由联想,行文流畅,兼有记叙、描写与抒情,属于散文;
《驿站》描写细腻,文笔优美,情感充沛,富有艺术性和抒情性,符合传统散文的优点;
《驿站》兼顾史实,视野广泛,境界高远,文化意蕴深厚,有“大散文”的特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