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旷野有灯阅读答案-蒋冬梅

2020-10-29 11:01超越网

旷野有灯
蒋冬梅
一千三百年后,我来找你时,你只留下了那座石灯幢。
我驾车在东北平原上疾驰,一路上没有看到任何路标,我不得不停下来沿路打听。我问那些刚从田里回来的人:“上京城在哪儿?知道渤海国的上京城吗?”可是没有人知道。我突然想到了导航,只要这地方还有一个路标,导航就会有记录的。
我终于在暮色苍茫中看到那个路标,就像当年我初见的那片柳林。如今这里遍地玉来,一个老者坐在地头,正准备起身带着狗回村。我向他打听上京城,他顺手一指:“这片玉米地就是。”语气波澜不惊。
站在一片大空地上,四周的玉米像城墙一样密不透风。“不对,上京什么时候变这么小了?”我脱口而出。老人仍然语气淡淡地说:“都烧光了,就剩下个石头灯。”
天色越来越暗,我走到那口热悉的水井边。我想起从前,我坐在柳林下的井边取水饮灌,门外集市上人声鼎沸,隐隐传来箜篌的弹奏之音。
我记得石灯幢就伫立在庙前,点燃石灯的那天,寺庙里一片寂静,灯火刹那照亮整个殿堂,像妙音瞬间弥散人间。众人欢呼着:“咱们的佛有灯了!”不只佛有了灯,男人们也有了中原的诗书礼仪,女人们有了丝竹之音,孩子们有了子曰诗云。
我坐在早已干枯的井边,任凭夜色漫卷过来,听遥远的金戈铁马纷至沓来。
所有的夜都一样黑,那一晚却不同。女孩们提着莲花灯,在街市上游荡,她们明知不可能遇见一个少年郎,却仍然盛装打扮。像一朵朵白篷花。前方战事扑朔速离,老幼妇孺只能在家对着一盏莲花灯祈福。
一个正思念心上人的女孩天真地问姐姐。“他今晚会不会点莲花灯?”
“别傻了。打仗的人哪会想这些。”
“全城的男人都出战把敌人赶出了域,双方不是休战了吗?”
“可是本安静了,总觉得哪哪里不对,安静得让人担心啊!”星星点点的灯光里,缠绕着姐姐哀伤的声音。“唉,拿着刀的手,又怎么会提莲花灯呢?!”女孩想起了那些带血的屠刀,思念和忧愁拥堵在她的心口。夜里,突然从旷野隐隐传来厮杀声,人们望见北方天空亮如白昼远处的宫城淹没左了火海之中。
“快往寺院里跑”慌乱之中,姐姐促着妹妹。她下意识认为,举手祈拜的地方,能让人有所敬畏, 可她不知道,前方兵败如海水推沙,敌人趁着夜色偷袭了宫城。
两人慌张地躲进寺院,敌人随即破门而入。两个僧人刚一上前,就被为首的黑脸大将一刀一个地挑反在地,殿前石灯憧的光洒落,照着一地血污。
敌兵快步窜入大殿,布置浇油放火,众僧一齐上前抵抗。正嚣杂之时,一长老白须冉冉,立于阶前,悲调地望着敌人。双方语言不通,但凭着脸上的表情,人人分辨得出杀气和善意。
黑脸大将瞬间慑于长老的目光,稍作迟疑,但他转瞬举刀架佳长老脖颈,怒目而视,那边两个士兵,举起手中巨锤砸向石灯幢。几锤下去,一座石灯被砸得火花四减,摇据欲坠。又上来几个士兵用石柱撞击,石灯幢终于轰然倒下,灯油溅落在血迹之上,瞬间燃起熊熊一片。
当敌兵涌向另一座石灯幢并放火烧寺之时,长老怒喝一声,冲向了他们,众人见状也一拥而上,拼杀之间。血流遍地。未儿,人声沉寂,遍地横尸。黑脸大将上前,用刀执起地上遗落的一卷书。他并不认得上面写的字,他只是检起来擦拭着刀上的人血,随手丢于一边。之后,寺院里的经史典籍连同殿堂庙宇,全被行付之一炬。
我坐在黑夜之中,鼻腔里仍能闻见一千三百年前刺鼻的烟味,我仍然像一千三百年前那样的心痛。好在,我检起了那卷书。
那晚,我就立于黑脸大将身后,看他以书拭血后丢弃了那卷书,趁着他们放火烧寺的混乱,我将书掖于怀内。我是被黑脸大将抓来的兵役,从前听闻上京城的盛名。我曾经跟着家人来过此地,并爱上过一个姑娘。我并不识字,但我知道,书是不能用来拭血的。
之后我偷偷藏匿着这卷书,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藏着它,这是上京留给我的最后纪念,或许藏着它就像藏着那个姑娘。就这样,过了一代又一代,终于到了一代,我的一个子孙读了书,认了字,知道了那是一部未写完的史书(渤海国书》。过了一代又一代,这带血的史书,最终也一片一片散落了。可是,千百年来。我一直对它念念不忘,一千三百年后.我到来的时候。它只剩下一个传说。
我找到了石灯幢,它默然伫立,寂寂无语。它已经熄灭了一千三百年,可当我打着手电照见它巨大莲花上斑驳的青苔时。我仿佛看见,那个白衣女孩提着莲花灯。正走在无边的旷野里。
[注]渤海国(698年一926 年)是古代历史上一个以靺鞨族为主体的政权。其范围主体位于今东北地区.926年为契丹所灭,后焚城,为历史湮灭。其文化深受唐朝文化影有,享有“海东盛国”的美誉。在今渤海国遗址内,保存有一个巧夺天工的石灯幢(佛教用物石雕,亦名“石灯塔”或“石浮屠”),成为渤海国灿烂文化的重要象征和见证。
(有改动)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那个坐在地头正准备起身带着狗回村的老者,说话语气波澜不惊,可见其饱经沧桑,阅历丰富。
B在战事扑朔迷离的黑夜,女孩们盛装打扮.提着莲花灯在街市上游荡.说明她们对爱情充满希冀。
C.敌兵砸毁石灯幢,放火烧毁寺庙及寺院里的经史典籍,杀死僧人,他们毁坏了渤海国的灿烂文化。
D.敌兵欲放火烧毁寺庙时,白须长老的悲悯眼神无法感动敌兵,若是双方语言相通,悲剧就可以避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叙写了生活于一千三百年前的“我“穿越到现代社会寻找渤海国文明的故事,想象丰富,时空转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B.文章简单介绍了渤海国文明的产生后,就用大量笔墨叙写渤海国文明被战火毁灭的经过,隐含了创业容易守业难的深刻道理。
C.文章最后一段,先写石灯幢“默然伫立立,寂寂无语.给人以历史沧桑感;接着以想象白衣女孩提着莲花灯行走在旷野中作结,余味无穷。
D.文章多处运用比喻修辞使语言更为生动,如“像妙音瞬间弥散人间”等;而“丝竹之音”“子曰诗云”“纷至沓来”等词语的运用也使文章语言典雅。
8.“我”是谁?请简要分析“我”在文中的作用。(4 分)
9.以“旷野有灯”为题寓意深刻,请简要分析。(6分)


6.D(“若是双方语言相通,悲剧就可以避免”的表述,文中没有依据。)
7.B(“简单介绍了渤海国文明的产生”表述不当,文中是通过场景描写来表现渤海国文明;“隐含了创业容易守业难的深刻道理”理解错误,作者用大量笔墨叙写渤海国毁灭的故事,目的是揭示战争与冲突对文明的毁坏,总结历史的教训。)
8.①“我”是一位实实在在的渤海国历史遗迹的探寻者,“我”驾车在东北平原上疾驰,我”向一位老者打听上京城的位置,“我”找到了石灯幢……这些以第一人称的叙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2 分)②“我”是穿越时空的象征性人物,1300年前“我”是被黑脸大将抓来的兵役,“我”见证了渤海国的毁灭,‘我”又故地重游,回忆起哪些渤海国曾发生的故事,因此“我”是虚幻的,“我”是故事的观察者,使古今时间切换自如,使故事连缀自然紧凑。(2分)
9.①石灯幢点亮,曾使渤海国的“男人们也有了中原的诗书礼仪,女人们有了丝竹之音,孩子们有了子曰诗云”。可见,以“旷野有灯”为题,寓意中原文化的传人,曾给渤海国带来文明之光。(3分)②石灯幢,是渤海国留下的历史遗存,它是渤海国的象征,也是渤海国文化的象征。以“旷野有灯”为题,寓意渤海国曾经在东北一隅创造过属于自己的历史与文化,还象征了渤海国文化穿越了久远的年代,依然在历史的时空里闪烁。(3 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