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王实甫
【十二月】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尧民歌】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能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8.本曲由“十二月”“尧民歌”两支曲子构成,请说明两支曲子在内容上如何实现既各有侧重又和谐统一的。(4分)
9.结句“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4分)
答
8.内容上两支曲子表达的情感一致。前曲重在写景,描写了遥山、远水、柳絮、桃花、香风、暮雨等景物,寓离别的寂寞、悲苦于景物之中;后曲侧重抒情,通过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表达了相思之深、离别之苦。两支曲牌前景后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共同把离人的相思表现得缠绵悱恻。
9.(1)用典。化用了前人诗句,比如古诗十九首中的“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等,表达了人物的别绪。
(2)此句极言人因相思而消瘦,用衬托的手法写出了离别带来的痛苦之深。
(3)夸张。诗人用“宽三寸”来表达离别之痛,相思之重。
(4)设问。此句采用自问自答的问句形式,表达了自己面对离别的无奈,以及别后的相思和悲苦。
二
19. 全曲塑造了____________这一人物形象。
20. 请赏析这首元曲的语言特色。
答
19. 思妇(怨妇)
20. ①上片大量使用叠词,如“隐隐、粼粼、滚滚、醺醺、阵阵、纷纷”,语言生动形象,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②下片前四句运用反复(复沓)的手法,如“黄昏”“销魂” “啼痕”“断肠人”,有一唱 三叹之妙,说明主人公柔肠寸断的相思之意。③全首曲子口语化,如“更那堪”“忽地” “怎地”等,使得意思显豁,明白如话,读起来 使人感到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④化用诗句,如“怕黄昏”化用李清照词《声声慢》中“到黄昏点点滴滴”;“对桃花”暗用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语意;“销魂”化用江淹《别赋》“黯然 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香肌瘦”化用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巧妙化用使全曲充满文学韵味,丰富了内涵。
析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并进而推断诗人的身份和形象。本题要求把握全曲塑造了的人物形象。仔细研读诗歌,“自别后”可见是描写相思之苦,“透内阁香风 阵阵”身份为女性,“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可见此人满腹惆怅,据此推断抒情主人公为思妇或者怨妇形象。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语言特色的能力。考查诗歌的语言特色,角度很多,从语言角度,诗歌语言的整体风格常常成为高考的命题置疑点,特别要关注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和作修饰语的数词、叠词、表颜色的词和包孕性强的虚词;从捕捉意象角度,一类以意象单纯、内涵丰富取胜;另一类意象繁富,结构复杂,又不难把握其内在、清晰的情感脉络;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四种表达方式,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衬托、渲染、动静、点面结合),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从修辞角度,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反问、用典、反复、起兴等;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比兴、虚实相生、托物言志、衬托、渲染、象征、白描、抑扬、照应等;从诗歌结构、篇章的角度,常用的结构方式有:并列结构、层递结构、对比结构、回环结构、开阖聚散结构等。本题要求赏析这首元曲的语言特色。首先从元曲本身而言,比较俚俗,口语化较重,本曲中“更那堪”“忽地” “怎地”等口语的使用,让语言明白如话,读起来有一种浓浓的烟火气息;其次从语言形式上,上片大量运用了叠词,如“隐隐、粼粼、滚滚、醺醺、阵阵、纷纷”,音节和谐,富有音乐美;下片前四句“黄昏”“销魂”“啼痕”“断肠人”等词语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一唱三叹,精妙的传达了抒情主人公的相思之苦;大量的化用古诗句,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让曲子充满文学韵味,如“怕黄昏”化用李清照词《声声慢》中“到黄昏点点滴滴”;“对桃花”暗用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语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