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鹧鸪天·博山寺作》阅读答案-辛弃疾

2023-05-13 17:47超越网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鹧鸪天·博山寺作
(辛弃疾)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注]两词均作于辛弃疾四十岁左右遭谗落职、赋闲归隐江西上饶一带之时。
15.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平乐》上阕通过环境的萧索破败,渲染了荒凉孤独的气氛,为下阕回忆自己一生奔走因事却遭罢官而归隐作衬托铺垫,全词伤感消沉
B. 《鹧鸪天》“岂其卿”的意思是“何必是别人”,即不愿效仿他人,表现了作者要保持独立自我的人格,绝不趋炎附势的精神。
C. 两首词都运用了拟人手法《清平乐》第四句“自语”二字,将风吹纸响拟人化了:《鹧鸪天》第二句用山寺之“厌”显示词人时常流连于周围山水。
D. 《清平乐》采用的是词的一般写法,即上阕写景,下阕抒情;《鹧鸪天》则精选意象和典故表达情感,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16. 两首词是辛弃疾同一时期作品,有人认为两词在“入世”“出世”的观念上相矛盾,你认为矛盾吗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5. A .“全词伤感消沉”错误,结合“眼前万里江山”可知,表现虽处境悲凉但雄心不减的精神。
16. 答案一:不矛盾。
①《清平乐》表面写英雄失意的窘迫生活和一事无成的平生遭际,但笔风一转却写梦中惊醒,仍不忘祖国河山,不忘恢复的进取之情,全词的主调是入世的。
②《鹧鸪天》表面上抒发的是出世之情,实际上是怨词反说。“味无味”“宁作我”、“松竹花鸟”是“兄弟朋友”等句表面上写安于平淡生活的归隐之乐,实际上自喻遭受排挤而退闲的不得已,饱含忧世爱国之意和对当权者的激愤之情,入世之心仍炽。
答案二:矛盾
①《清平乐》表面写英雄失意的窘迫生活和一事无成的平生遭际,但笔风一转却写梦中惊醒,仍不忘祖国河山,不忘恢复的进取之情,全词的主调是入世的。
②《鹤鸪天》写日日游山拜庙,与山林为友、与花鸟为伴,不去结交权贵,却在归耕(归隐)的生活中自得其乐。全词尽显出世之情。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两首词在“入世”“出世”的观念上是否矛盾,考生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只要能够结合诗词内容分析,自圆其说即可。总体来看,《清平乐》的主调是积极入世,而《鹧鸪天》可以从出世和入世两个角度分析。
《清平乐》上片以所见所闻,渲染寂寞荒凉的环境和气氛;下片写白发苍颜、壮志难酬的愤慨心情,最后“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半夜醒来,眼前不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而是祖国的“万里江山”,仍不忘祖国河山,不忘恢复中原,表现虽处境悲凉但雄心不减的可贵精神。所以全词的主调是积极入世的。
《鹧鸪天》从出世角度看,开篇总述词旨,以下层层递进,表明归隐之由、归隐之乐。先从养生处世的哲理之道点明缘由;再由宁可保持独立品操、岂可依附权贵,说明走向归耕的必然;末以欣喜松竹花鸟,体现归耕林泉的激情雅趣。
从入世角度看,“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这两句大意是说,他已经不再心向国都,不再在意天下国家之事了,只流连于博山寺和它周围的山水,使得它都厌于逢迎我了。辛弃疾显然不是果真作如此想的。他不会真的已经忘情于山水游乐,把北复中原的大志抛诸脑后。下边“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两句,典出《庄子》,貌似超脱,要安于归隐平淡的生活,自得其乐,做不材之材以终其年。事实上,上片四句是怨辞反说,辛弃疾并非真正能安于闲适平淡的生活,置国家天下于不顾,只是当权者对他始终若即若离,不能真正信任,而主和派又百般猜忌,以致他在几乎二十年的时间里被闲置不用,素志不展。在这首词中,他字面上超然闲逸之词,实则包含着对当权者的激愤与积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