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①·过南剑双溪楼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②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③。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此。问何人又却,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注释】:①此词写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辛弃疾53岁,闲居11年后被起用,又受到主和派诬陷而落职。②元龙:陈元龙,三国时人,为人忠亮高爽,有扶世济民大志。③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作者一登上楼头,便举头望西北,由翻卷的“浮云”,联想到国土的沦陷。
B. “斗牛光焰”与《赤壁赋》中“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斗牛”相同,都指斗宿和牛宿。
C. 下片“峡束苍江对起”三句,写双溪冲击峡谷激起巨大的浪花,仿佛要将水边之楼冲倒湮没。
D. 本词即景抒情,以小见大,借“一时登览”抒“千古兴亡,百年悲笑”。
(2)“我觉山高”七句是如何描写双溪夜景的。
(3)本词中有“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的慨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反问,两句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1)C
(2)从远到近,由高及低,动静结合,视听结合。
(3)相同,都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叹。“元龙老矣”,借陈元龙的典故说自己老了,还不如归隐,用反语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抑郁愤懑;“廉颇老矣”,借廉颇老了还有人要起用他,而自己却无人过问,慨叹报国无门。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仿佛要将水边之楼冲倒湮没”理解错误。下片“峡束苍江对起”三句的意思是:两边的高山夹峙着苍江之水,致使东溪与西溪奔涌的浪花相互碰撞,激起的浪花越过高楼,想飞过山去,但最终还是回漩激荡过后平缓收敛而作罢。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写作者觉得这里的山高而阻隔了一切,剑潭空旷无剑而潭水冰冷,月亮明亮却星光惨淡,这是描写的远景。而下文中“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则是作者想要点燃犀牛角,下到水中看看,可是刚靠近栏杆却又害怕起来,害怕空中风雷忽然震怒,水中的鱼龙飞跃而变得更加狠毒凶残,这是对近景的描写。所以作者采用了从远到近的写作顺序。
而“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是作者仰视的结果,“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中“下看”表明是俯视,所以作者的观察顺序为由高及低。
“山”“潭水”“星月”都是相对静止的事物,而“燃犀”“风雷”以及潭中的鱼类都是运动的。所以作者此处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最后,“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以及“待燃犀下看”“鱼龙惨”等是作者通过眼睛看到情景,“风雷怒”是作者听到风声和雷声,是听到的声音。所以词中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元龙老矣”中“元龙”指三国时的陈登,作者此处是借用陈元龙的典故来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陈登作为三国时的著名人物,凭借自己的才智,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对安定当时的社会贡献颇多。作者以陈元龙自比,是感叹自己虽然身负奇才,却无处施展,只能在闲居中慢慢老去。所以此处作者借陈元龙的典故说自己老了,还不如归隐,用反语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抑郁愤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也是借用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的典故,廉颇虽然年老,但仍可以一战,却因受到小人的陷害而无法为国效力,作者当时的处境与廉颇相似,所以此处借廉颇老了还有人要起用他,而自己却无人过问,慨叹报国无门。
所以两词所表达的情感相同,都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