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苏轼《留侯论》阅读答案与翻译

2021-07-30 09:49超越网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①,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是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取材于苏轼《留侯论》)
注释:①汉四年,刘邦被楚军困在荥阳。此时韩信平定了齐地,向刘邦要求代理齐王。刘邦怒,张良提示他:“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韩信被立为齐王后,发兵攻打楚军。后韩信降封为淮阴侯,故称为“淮阴”。
7.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项伯连夜向张良通风报信,让他随自己逃走,主要是为了报答救命之恩。
B.苏轼认为刚强好斗不可取,大勇之人抱负大志向远,危急之时沉着冷静。
C.苏轼认为刘邦取胜的原因是他能够忍耐,保全实力,等待项羽自取灭亡。
D.苏轼认为张良如妇人女子的样貌与其坚忍柔韧的精神气质恰好是吻合的。
8.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②非子房其谁全之
9.请结合上下文,说明苏轼对“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这件事情的看法。(3分)
10.王安石有诗云:“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当此每从容。”意思是说在汉业存亡的关键时刻,张良总能从容面对。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7.(2分)C
8.(4分)
①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
②(如果)不是张良,难道(还有)谁能成全他呢
评分参考:①关键词语:两个“为”。②关键词语:“其”“全”。意思对即可。
9.(3分)参考答案:
苏轼认为圯上老人并非世人所认为的鬼怪之物,而是秦时隐居的君子(1分)。圯上老人给张良书籍的目的,并不在于书籍本身(1分),而是用“卒然临之”“无故加之”的方式,委婉警戒张良要有忍耐之心,不要逞匹夫之勇(1分)。
意思对即可。
10.(4分)参考答案:
①在项羽计划大举围攻刘邦的前夕,面对寡不敌众的危急形势(1分),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让刘邦主动向项伯表达对项羽的忠心(1分)。
②刘邦被困荥阳,韩信又请立为代理齐王,面对内外交困的危急时刻(1分),张良劝刘邦答应韩信以防变乱,又可让韩信出兵解荥阳之困(1分)。
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古时候被称为英雄豪杰的人,一定有超过一般人的节操,以及一般人在感情上不能忍受的气度。普通人一旦被侮辱,就会拔出宝剑站起来,挺身去跟对方拼。但这算不上是勇敢。天下那些有大勇的人,突然面临意外的事而不惊慌,无缘无故地对他加以侮辱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的抱负很大,而且他的志向高远。
张良从桥上老人那里得到兵书,这事很奇怪。然而又怎么知道这位老人不是秦时隐居的君子有意出来考验他呢?看那老人用来隐约显现自己意图的,都是圣人、贤人相互警戒的道理。而世人不能明察,以为他是鬼怪,也已经错误了。而且老人的用意并不在那本书上。
在韩国灭亡,秦国正强盛的时候,秦国用刀锯鼎镬等各种刑具对待天下的士人,那些安分守己、毫无罪过而被杀害的人,不能数得过来。当时即使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没有地方施展他们的本领。执行法律过于急切的人,他的锋芒不可触犯,而当他处于末路时才有可乘之机。张良不能忍耐愤怒的心情,凭一个普通人的力量,逞强于一次狙击之中。在这个时候,张良没有被杀死,生死之间不能容下一根头发,实在也太危险了。
富贵人家的子弟,不会死在盗贼手里,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生命宝贵,不值得同盗贼相斗而死。张良凭着超过世人的才能,不效法伊尹、太公那样的大谋略,却只用荆轲、聂政那样行刺的办法,因为侥幸才得以不死,这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感惋惜的事情。因此老人故意用傲慢无礼的行为狠狠地挫伤他。他如果能有忍耐之心,然后才可以成就大的事业,所以老人说:“这小伙子是可以教诲的。”
那位老人,认为张良才能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足,所以就狠狠地挫伤他年轻人刚强暴躁的脾气,让他忍耐小的愤怒而实现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呢?平常毫无交往,突然相遇在野外乡野之间,却命他做奴仆婢妾做的事,却泰然处之不觉得奇怪。这样的人当然是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怕,而项羽也不能使他发怒了。
观察汉高祖取胜的原因,和项羽失败的原因,就在于能够忍耐与不能忍耐之间罢了。项羽只是因为不能忍耐,因此百战百胜却轻易地使用了他的精锐力量,汉高祖能够忍耐,蓄养他的全部精锐力量来等待项羽疲弊,这是张良教他这样做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想自立做齐王时,汉高祖大怒,怒气显露在言辞和神色上了。由此看来,汉高祖仍然有刚强而不能忍耐的脾气,(如果)不是张良,难道(还有)谁能成全他呢?
太史公猜测张良认为他身材魁梧相貌奇伟,但实际上他的身材、相貌竞像少妇、少女,和他的志向、气概并不相称。唉!这大概就是他之所以为张良的原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