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阿房宫赋》)
【乙】
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是时,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一斗米。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莫不自安。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其得人心如此。加以从谏如流,雅好儒术,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每因一事,触类为善。初,息隐、海陵之党①,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在右近待心术豁然不有疑阻。时论以为能断决大事,得帝王之体。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由是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政体第二》)
【注】①息隐、海陵之党;息隐,唐髙祖的长子,名建成。海陵,髙祖第四子,名元吉。二人谋害秦王(即唐太宗)未成而遭诛杀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B. 直栏横槛 槛:栏杆
C. 雅好儒术 雅:风雅
D. 得帝王之体 体:身份
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
B. 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
C. 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
D. 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牧连用排比有力地谴责了穷奢极欲的秦始皇,再用短句生动地展现了势如破竹的农民起义,说明了秦灭亡的必然性。
B. 唐太宗即位伊始,面临内忧外患,他采取了一系列得民心的举措,如求贤士、废旧弊、惩贪官等,使国家秩序井然。
C. 太宗时山东一带民风淳厚,乡民会热情款待来往行客,有的行客发迹之后也会赠还财物给乡民,这些事情都是亘古未有的。
D. 两篇文章皆以史为鉴,《阿房宫赋》希望唐王朝吸取秦亡的教训,《贞观政要》歌颂“贞观之治”,希望后来君主以为借鉴。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囹圄常空,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皆不赍粮,取给于路。
答
5. C 6. B 7. C
8. (1)戍边的陈胜、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2)监狱常常空着,百姓也不用关上大门。又接连丰收国家富足,一斗米三四钱,商旅不用携带粮食,从路上就可以供应。
析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C项,“雅好儒术”意思是“平素爱好儒术”。雅:平素、一向。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句子大意是:想要谋害太宗的人有数百千人,事情平静下来后,又任用他们作为左右侍从的大臣,心胸坦荡,没有疑惑隔阂。
其中,“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主谓宾都全,后面断开;“数百千人”是一个整体词语,不能断开,排除AC项;“豁然”的主语是“心术”,“近侍”应当属于上句,排除D项。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有的行客发迹之后也会赠还财物给乡民”错,原文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其中“或发时有赠遗”意思是“或者出发时都得到馈赠”。其中“发”是“出发”,不是“发迹”;“赠遗”是村民馈赠给客人,而不是行客赠还财物给乡民。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函谷举,被动句;举,攻占;可怜,可惜;焦土,化为焦土。(2)囹圄,监狱;稔,丰收;赍,携带;取给,取得供应。
参考译文:
【甲】
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胜、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消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皇位就可以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哀伤;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鉴戒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乙】
太宗即位时,霜露灾旱异常横行,粮食稻谷物价上涨,突厥侵犯骚扰,州县骚动。皇帝忧心忡忡,锐意治理国家政务,崇尚节俭,广施恩德。这个时候,从京都到黄河以东,以南,陇右,灾荒更加严重,一匹绢只能换一斗米。老百姓虽然到处乞讨食物,不曾嗟叹怨恨,没有一个不想保全自己。到了贞观三年,关中粮食丰收,都回到自己家乡,竟然没有一个人逃离奔散。深得人心。再加上我从谏如流,平素爱好儒术,急切寻找士人,务必选择官吏,改革弊政,兴复典章制度,每每凭借一件事情,接触相类似的事物都是好的。开始时,息隐、海陵这些党派,想要谋害太宗的人有数百千人,事情平静下来后,又任用他们作为左右侍从的大臣,心胸坦荡,没有疑惑隔阂。当时人认为这些人都能够用来决断重大事情,获得帝王的谅解。深恶痛绝那些贪官污吏,凡是有违法受受贿赂的人,必然严惩不殆。在京城外面流放的有犯法的人,都遣送回来上奏朝廷,按照他所犯的法律,给予严厉的刑法。于是官吏大多清廉谨慎。控制驾御王公贵族,妃嫔主人的家族,世家大族以及强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都害怕避匿起来,不敢欺侮地位低下的人。作买卖的商人止宿于野外,也没有盗贼了,监狱常常空着,百姓也不用关上大门。又接连丰收,国家富足,一斗米三四钱,旅行的商旅不用携带带粮食,直接从道路上供应。到了山东那些村落,经过的客人,必定厚待供应他们,或者出发时都得到馈赠。这个都是古代没有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