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①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

2021-02-27 18:09超越网

阅读《论语》二则,回答问题。
①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
②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论语·子路》)
根据材料,概括孔子推崇的察人方法是什么,并结合生活经历,谈谈对你的启示。

【答案】
①察人方法:要全面、客观,从善者、不善者两个方面入手,察看被评价者的品行。②启示:如:看人要看所有,不能只看局部,不能听信谣言,要自己去体会。评价一个人,分析一个人,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多方面的综合评价;不能从别人的几句夸奖或贬低,不能从他的照片或外形,就轻易对一个人做出判断和定位;一切需要综合的去考虑,去观察,去发现。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第一问,第一则“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可知,孔子认为,在知人论世上必须独立思考,对一个人不应该以众人之是非标准来决定自己的是非判断,一定要实事求是地进行考察。人言可畏,众人之论未必出于公,公论也未必尽出于众人之口。舆论未必完全可信,不能人云亦云,必须切实地加以辨析和核查,强调的是。第二则孔子认为“乡人皆好之”“乡人皆恶之”不足以体现一个人的好或坏,需要“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才可以,强调的是考察人要全面,要察人的品性。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强调的是要全面考察一个人、重点察看被评价者的品行的道理。
第二问,要求考生结合生活经历,谈谈启示,考生可以先明确自己的态度,即从上面的察人方法中选择一种来谈自己受到的启发,如察人要全面、客观,这启发我们在现实中观察、看待一个人要全方位、多角度,既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明确观点后,联系现实加以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都喜爱他,也一定要去考察。”
②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