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商君书·画策》)
22.第一则材料中,“君子”指的是 ,“小人”指的是
23.结合材料分析,儒法两家实现“民善”治理目标的具体途径有何不同?
答
22.“君子”指的是“统治者”“君王”。答成“为上者”“管理者” 等也可。“小人”指的是“民”“老百姓” ,其他相同的意思也可。
23.儒家通过以君子为典范的道德教化,使民“有道”,实现“民善”的目标。法家超通过重刑“贯善”,使人人知法畏法,不敢以身试法,从而实现“无刑”而“一国皆善”的目的。
参考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善于治国的人,只惩罚不守法的人,而不奖赏守法的好人,这样,不需要动用刑罚,民众就都能从善如流。不需要动用刑罚而民众能够从善如流,这是由于刑罚很重的缘故。刑罚很重,民众就不敢违犯;结果不需要动用刑罚,民众也不敢做坏事,这样全国民众就都守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