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材料二: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
21.“近取譬”在句中的意思是 。它体现了孔子 (四字成语)践行“仁”的方法。
22.根据材料内容,概括并评析孔子所推重的“君子”的两重境界。
答
21.从近处取譬喻(拿自身打比方) 推己及人(由己及人)
22.①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有“仁”和“圣”两重境界,但圣是比仁更难实现的高级境界。②仁的境界是修养自己,使自己为人处世严肃认真,并帮助其他人发展;圣的境界是修养自己并使百姓安居乐业(广泛地施恩百姓周济大众)。
参考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论语·雍也》)
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们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还怕难于做到呢?”
(《论语·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