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也。其父于公为县狱吏、郡决曹。决狱平,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郡中为之生立祠,号曰于公祠。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吏,郡决曹,补廷尉史,那中为之生科鄂日于公村定国少学法千仪,父元,后定国乐为狱更、那决曹,补廷府史,以材高举侍御史,迁御史中丞,甚见任用。数年,迁水衡都尉,超为廷尉。定国乃迎师学《春秋》,身执经,北面备弟子礼。为人廉恭,尤重经术士,虽卑贱徒步往过,定国皆与钧礼,恩敬甚备,学士咸称焉。其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寡,罪疑从轻。加审慎之心。朝廷称之曰:“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定国食酒至数石不乱,冬月治请谳,饮酒益精明。为廷尉十八岁,迁御史大夫。甘露中代黄霸为丞相,封西平侯。三年,宣帝崩,元帝立,以定国任职旧臣,敬重之。然上始即位,关东连年被灾害,民流入关,言事者归咎于大臣。上于是数以朝日引见丞相、御史,入受诏,条责以职事,曰:“恶吏负贼妄意良民至亡辜死或盗贼发吏不亟追而反系亡家后不敢复告以故浸广民多冤结州郡不理连上书者交于阙廷。二千石选举不实,是以在位多不任职。民田有灾害,吏不肯除,收趣其租,以故重困。关东流民饥寒疾疫,已诏吏转漕,虚仓廪开府臧相振救,赐寒者衣,至春犹恐不赡。今丞相、御史将欲何施以塞此咎?悉意条状,陈朕过失。”定国上书谢罪。永光元年,春霜夏寒,日青亡光,上复以诏条责曰:“方今年岁未可预知也,即有水旱,其忧不细。公卿有可以防其未然,救其已然者不?各以诚对,毋有所讳。”定国惶恐,上书自劾,归侯印,乞骸骨。上报曰:“君相朕躬,不敢怠息,万方之事,大录于君。能毋过者,其唯圣人。经曰:‘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君虽任职,何必颛焉?其勉察郡国守相群牧,非其人者毋令久贼民。永执纲纪,务悉聪明,强食慎疾。”定国遂称笃,固辞。上乃赐安车驷马、黄金六十斤,罢就第。数岁,七十余薨。谥曰安侯。
(节选自《汉书·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恶吏负贼/妄意良民/至亡辜死/或盗贼发/吏不亟追而反/系亡家后不敢复告/以故浸广/民多冤结/州郡不理/连上书者交于阙廷/
B.恶吏负贼/妄意良民/至亡辜死/或盗贼发/吏不亟追而反系亡家/后不敢复告/以故浸广/民多冤结/州郡不理/连上书者交于阙廷
C.恶吏负贼/妄意良民/至亡辜死/或盗贼发/吏不亟追而反系亡家/后不敢复告以故/浸广民多冤结/州郡不理/连上书者交于阙廷/
D.恶吏负贼/妄意良民/至亡辜死/或盗贼发/吏不亟追而反系亡家/后不敢复告/以故浸广/民多冤结/州郡不理/连上书者交于阙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话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面,即面向北,古时天子面向北方受臣子朝拜,后用“北面”代指君王;弟子行敬师之礼也是面向北。
B.鳏寡,老而无妻者称鳏,老而无夫者称寡,少而无父者称孤,老而无子者称独,都是指无依无靠的人。
C.两千石,汉代以禄米为俸禄,汉制郡守(太守)俸禄一般为两千石,后以“两千石”代称郡守(太守)。
D. 仓廪,“仓”和“廪”都指贮藏谷物的粮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仓廪”就是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定国受父熏陶,子承父业。于定国幼年时就向父亲学习断案知识,父亲死后也像父亲一样担任了狱吏、郡决曹等职务。
B.于定国断案审慎,心念百姓。他判案公允,体恤弱者,罪行有疑者从轻发落,朝廷称颂说,他断的案百姓都自认不冤。
C.于定国勤奋好学,虚心求教。他拜师学习《春秋》,即使地位低下步行来的人,定国都以平等礼仪相待,尊敬厚待他们。
D.于定国能力有限,自请退职。甘露年间,宣帝先后两次因政事分条指查于定国等,定国提不出解决办法,以病为由辞官。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定国食酒至数石不乱,冬月治请谳,饮酒益精明。
(2)方今年岁未可预知也,即有水旱,其忧不细。
答
10.B
11.A (“天子面向北方”错,应该为面向南方坐;“’北面’指代君王”错,“南面”指代君王。)
12、D (两次分条指责于定国等人的是元帝。)
13、(1) 于定国连饮几石酒也不会昏乱,深冬时节请他去审案定罪,饮酒后他更加精细明察。(大意3分,“石”古代计量单位十斗为一石,此处不译,1 分;“谳”翻译作“审案定罪”1分。)
(2)当今的收成还很难预料,一旦有水旱灾害, 恐怕忧患就不小了。(大意3分,“岁”翻译作“收成”,1分,“细”翻译作“小”,1分。)
[参考译文]
于定国字曼倩,是东海郡郯县人。他的父亲于公曾任县狱吏、郡决曹等官职,判案公平,触犯法律而被于公依法判刑的人,都没有因不服而心怀怨恨的。郡中的百姓为他立了生祠,称作于公祠。于定国从小就跟随他的父亲学习法律,父亲死后,定国也任过狱吏、郡决曹等官职,后补任廷尉史,因才智出众被推荐为侍御史,又升任御史中丞,很受重用。几年后,他又升任水衡都尉,被破格提为廷尉。于定国于是拜师学习《春秋》,亲自手执经书,面向北来行全套弟子之礼。他为人谦虚恭谨,尤其敬重精通经术的士人,即使是地位低下,徒步行走前来拜访的人,定国都以平等礼仪相待,非常尊敬厚待他们,士人都称赞他。于定国判案公允,尽力体恤鳏寡之人,罪行有疑点都从轻发落,格外注意保持审慎的态度。朝廷上下都称赞他说:“张释之任廷尉,天下没有受冤枉的人;于定国任廷尉,百姓都自认为不冤枉。”于定国连饮几石酒也不会昏乱,深冬时节请他去审案定罪,饮酒后他更加精细明察。做了十八年廷尉后,升任御史大夫。甘露年间,于定国取代黄霸任丞相,被封为西平侯。三年后,宣帝驾崩,元帝即位,因定国是在职的先帝旧臣,汉元帝很敬重他。但是,元帝刚即位不久,关东连年遭受灾害,百姓大批涌入关内,言官把责任推到主管大臣身上。元帝于是多次在听朝的日子召见丞相、御史,进宫受诏,逐条责备主管官员,说:“地方上那些狡诈凶恶的官吏打不过盗贼,就任意怀疑良民,甚至使无辜之人冤屈而死,有的官吏在盗贼被发现后,不立即去追捕,却反而拘禁丢失财物的人家,使得后来百姓再受到盗贼的劫掠也不敢向官府报告,因为这个缘故使得灾祸和恶劣风气逐渐滋长扩展。老百姓多有冤情不能伸张,州郡官吏却不加处理解决,不断有上书鸣冤的人接连来到京城。由于郡守太守选拔推荐的下属官吏名不符实,因此,在职宫员很多不称职。百姓的田地遭受灾害,官吏不肯减免赋税,反而催收他们的租,因为这个缘故加重百姓穷困。关东流民饥寒交迫,疾病流行,朕已下诏令官吏转拨漕粮,搬空国库粮仓,拿出库藏之物,救济灾民,向灾民们赐发了御寒冬衣,这些措施维持到春天犹恐不足。现在丞相、御史你们打算做些什么弥补这些过错呢?你们都要认真列举各项情况,陈述我的过失。”定国于是上书谢罪。永光元年,春天降霜,夏季寒冷,太阳暗而无光,汉元帝又下诏分条责备说:“当今的收成还很难预料,一旦有水旱的灾害,恐怕忧患就不小了。公卿大臣你们有没有可以防患于未然,在已经这样的局面下还能拯救的办法?请各位以实相告,不要有什么隐瞒避讳。”定国见此诏书,内心惶恐害怕,于是上书引咎自责,并归还侯印,乞求告老还乡。汉元帝答复他的请求说:“您辅佐我治理天下,不敢稍有懈怠休息,国家各种政事,都是由您总揽的。能不犯过错的,只有圣人。经书上说:‘如果说天下有罪过的话,那么所有的过错都该归在我一国之君的身上。’您虽身居要职,又何必独担责任呢?继续努力监察郡国守相等地方官吏,不称职的不要让他继续在位欺压百姓。请您继续主持国家大政,力求用尽你的聪明才智。”定国于是又上书说病情加重,坚决要求辞官归乡,元帝便赐给他四匹马拉的可以坐乘的车、黄金六十斤,免职回家。又过了几年,定国七十多岁时逝世,谧号安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