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十二月,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征。他日,征入见。言于上曰:“ 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或上言秦府旧兵宜尽除武职,追入宿卫。上谓之曰:“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上谓公卿曰:“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读言者,与人同利故也。 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已下,宜体朕此意。”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素仆,衣无锦绣,公私富给。
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笑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贼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 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贞观君臣论治》,有删改)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
臣闻君臣A同体B宜相与尽C诚D若上下E但存F形迹G则国之兴丧H尚未可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与已有血缘或姻亲关系的人。
B.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示恭敬之意。书信中用于对平辈或朋友的敬语。
C.弑、杀、杀死,封建时代臣杀君、子杀父母均可称为“弑”。
D.“若纵之不已”与“沛公已出”(《鸿门宴》)两句中的“已”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因有人告发魏征太宗派温彦博调查却查无实据,温彦博认为魏征不避嫌疑,应予责备;魏征认为君臣要竭诚相待,上下一心。
B.魏征希望唐太宗能够使他成为治世的良臣,而不是像龙逢、比干因与君主当面争论而被杀的忠臣。
C.有人向太宗建言,应该任命秦王府原来的士兵全部做武官,把他们编入皇宫宿卫。太宗则认为只要是贤良之士都应亲近,任用。
D.在谈论有人剖开身体来收藏美珠时,太宗认为官吏受贿、帝王穷奢极欲与此相同,魏征则拿孔子的话及夏桀和商纣的行为加以印证。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
②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14. 当进谏的群臣因太宗神采英毅而举措失当时,唐太宗的做法是什么?对此,他的理由是什么?
答
答案:
(1)BDG “臣闻君臣同体”大意是“我听说君主和臣下应该上下一心”,句意完整,其后断开;“若”有假设之意,一般前面断开;“则”有承接之意,其前断开。综上需要添加句读的三处为BDG。译文:我听说君主和臣下应该上下一心,互相竭诚相待。如果上下都有所保留,那么国家兴亡就难以预料了。
(2)B.“书信中用于对平辈或朋友的敬语”说法错误,应该是“对尊长”。
(3)A.“温彦博认为魏征不避嫌疑,应予责备”概述错误。根据原文温彦博所说“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可知,温彦博是认为魏征做事没有留下痕迹,远远避开嫌疑之事,内心即使没有私心,也有可以责备之处。
(4)①秦始皇修建宫殿而百姓怨怒反叛,是因为他使百姓困苦而使自己获利。
②我与你们应该同心合力相互辅助治国理政,希望可以避免被人耻笑。
(5)做法:每次见人奏事,表现出温和的脸色,希望得到大臣的规劝谏诤。
理由:①君王需要借助忠臣来知晓自己的过失;
②臣子要直言劝谏,不要阿谀奉承,否则君亡国灭,自己也无法保全。
(4)①“营”,建造,修建;“病人”,使百姓困苦,古今异义词;“……者,……也”,判断句的标志。译文:秦始皇修建宫殿而百姓怨怒反叛,是因为他使百姓困苦而使自己获利。
②“戮力”,尽力,合力;“庶”,表示可能或期望;“为……所”,表被动,被。译文:我与你们应该同心合力相互辅助治国理政,希望可以避免被人耻笑。
(5)做法:原文为“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唐太宗也明白,每次见人奏事,一定表现出温和的脸色,希望得到大臣的规劝谏诤。原文说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大意是“人要看清自己的形态,一定要借助明镜;君王要知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忠臣。倘若君王任性不听取谏言,自以为是,臣子就会阿谀逢迎,最终君王失国,臣子难道能独自保全性命”。所以理由有两点:①君王需要借助忠臣来知晓自己的过失;②臣子要直言劝谏,不要阿谀奉承,否则君亡国灭,自己也无法保全。
参考译文:
冬十二月,有人报告说右丞相魏征袒护他的亲戚,唐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但查无所获。温彦博对太宗说:“魏征做事没有留下痕迹,远远避开嫌疑之事,内心即使没有私心,也有可以责备之处。”太宗命令温彦博责备魏征。有一天,魏征入朝觐见,对太宗说:“我听说君主和臣下应该上下一心,互相竭诚相待。如果上下都有所保留,那么国家兴亡就难以预料了,我不敢奉诏。”太宗惊讶地说:“我已经后悔了。”魏征再次跪拜说:“我有幸能侍奉陛下,愿陛下能使我成为良臣,不要成为忠臣。”太宗说:“忠臣和良臣有差别吗?”魏征回答说:“稷、契、皋陶,君臣同心,共享尊荣,这就是所谓的良臣。龙逢、比干在朝廷上和君主当面争论,自己被杀,国家也灭亡了,这就是所谓的忠臣。”
唐太宗神采奕奕,英伟刚毅,大臣们觐见时都手足失措。太宗知道这种情况,每次有人奏事,总是尽量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的话。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必须借助明镜。君主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依靠忠臣。假如君主刚愎自用,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屈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像虞世基等人谄媚侍奉隋炀帝以保持自己的富贵,炀帝被杀,虞世基等人也被诛杀了。你们应以此为戒,政事如有过失,一定要无所保留畅所欲言。”
有人向唐太宗进言主张秦王府原来的士兵都应授予军职,补进御林军中。太宗对他说:“我以天下为一家,只要是贤良之士我都亲近、任用,怎么能认为旧属士兵之外就没有可以信赖的人呢?你的这种意思,不是让我的德行广布于天下。”太宗对公卿说:“从前大禹凿山治水而百姓没有指责的怨言,原因在于他能与民同利。秦始皇修建宫殿而百姓怨怒反叛,是因为他使百姓困苦而使自己获利。奢华珍奇的东西,固然都是人们想拥有的,但如果无止境地放纵欲望,那么国家的危亡很快就会到来。我曾想修建一座宫殿,材料已准备好了,鉴于秦朝灭亡的教训又停止了。王公及以下的群臣,应该体会我的此番用意。”从此二十年间,社会风气朴素,没有人穿锦绣的衣服,官府百姓都很富足。
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西域的胡商得到美珠,就剖开身体来收藏它,有这样的事情吗?”侍臣说:“有。”太宗说:“人们都知道嘲笑胡商爱珠,却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然而,接受贿赂而触犯法律的官吏和穷奢极欲而亡国的帝王,和那些胡商的可笑之处有什么差别呢?”魏征说:“过去鲁哀公对孔子说:“有个非常健忘的人,搬家却把自己的妻子给忘掉了。”孔子说:“还有比这更严重的,夏桀和商纣贪恋身外之物,竟然把自己都忘掉了。”也像这样的人。”太宗说:“对。我与你们应该同心合力相互辅助治国理政,希望可以避免被人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