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材料一:甲寅,魏人百道攻城 材料二:元帝之自取灭亡阅读答案与翻译

2023-07-21 11:35超越网

材料一:
甲寅,魏人百道攻城。帝①入东竹殿,命人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将自赴火,宫人左右共止之。又以宝剑斫柱令折。叹曰:“文武之道,今夜尽矣!”乃使御史中丞王孝祀作降文。谢答仁、朱买臣谏曰:“城中兵众犹强乘暗突固而出贼必惊因而薄之,可渡江就任约。”于谨②征太子为质,帝使王褒送之。谨子以褒善书,给之纸笔,褒乃书曰:“柱国常山公家奴王褒。”有顷,黄门郎裴政犯门而出。帝遂去羽仪文物,白马素衣出东门。魏军士度堑牵其辔,至白马寺北,夺其所乘骏马,以驽马代之,遣长壮胡人手扼其背以行,逢于谨,胡人牵帝使拜。梁王萧詧使铁骑拥帝入营,囚于乌幔之下,甚为所诘辱。乙卯,于谨令长孙俭入据金城。帝绐俭云:“城中埋金千斤,欲以相赠。”俭乃将帝入城。
帝性残忍,且惩高祖宽纵之弊,故为政尚严。及魏师围城,狱中死囚且数千人,有司请释之以充战士;帝不许,悉令掊杀之,事未成而城陷。
十二月,丙辰,徐世谱、任约退戍巴陵。于谨逼帝使为书召王僧辩,帝不可。使者曰:“王今岂得自由?”帝曰:“我既不自由,僧辩亦不由我。”或问:“何意焚书?”帝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
世祖性好书,常令左右读书,昼夜不绝,虽熟睡,卷犹不释,或差误及欺之,帝辄惊寤。作文章,援笔立就。常言:“我韬于文士,愧于武夫。”论者以为得言。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元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耽酒渔色,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
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立修已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梁元帝》)
【注】①梁元帝萧绎,南朝梁第四位皇帝(552年—555年在位),死后追尊为元帝,庙号世祖。②于谨:时为西魏柱国大将军,封常山公。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城[A]中[B]兵[C]众[D]犹[E]强[F]乘[G]暗[H]突[I]围[J]而[K]出[L]贼[M]必[N]惊[O]因[P]而[Q]薄[R]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堑,文中指“护城河,壕沟”,与俗语“吃一堑,长一智”的“堑”意思不同。
B.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称官吏为“有司”,如“授之于有司”的“有司”。
C.丙辰,文中指丙辰年,我国古代以天干与地支配合记录时间,包括年月日时。
D.披,文中指“翻阅”,与《促织》中“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的“披”意思不同。
1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军围城时,元帝焚烧藏书,将赴火自杀,遭到侍从阻止;当他准备投降时,受到大臣们的劝阻。
B.元帝派王褒去送太子当人质,于谨的儿子要求王褒当面展示书法,王褒自称“家奴”,以表忠心。
C.元帝崇尚严酷,不但惩处高祖时放纵舞弊的官员,甚至在魏军围城时,下令处死狱中数千名死囚。
D.王夫之认为沉溺读书不理家国事,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那和沉溺于饮酒美色是一样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l)帝绐俭云:“城中埋金千斤,欲以相赠。”
(2)虽熟睡,卷犹不释,或差误及欺之,帝辄惊寤。
14.针对元帝读书误国一事,王夫之认为应该怎样读书?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3分)


10.FLO城中兵众犹强,乘暗突围而出,贼必惊,因而薄之
11.C(“文中指丙辰年”有误,本文在这里是记日期,指丙辰日。)
12.C(“惩处高祖时放纵舞警的官员”理解错误,“惩高祖宽纵之弊”是“鉴于或苦于高祖为政宽厚放纵的弊病”之意。)
13.(1)元帝欺骗长孙俭,说:“城里埋着一千斤黄金,我想把它们送给你。”
(得分点:定语后置,“给”,欺骗;“相”,动作偏指一方,你;“以相赠”,省略。1点1分)
(2)虽然睡着了,书卷还没有放下。如果有人读错了或有意漏读欺骗他,元帝就惊醒过来。
(得分点:“虽”,虽然;“释”,放开、放下;“辄”,就;“寤”,睡醒。1点1分)
14.①要明白人生的大道理,修养自身治理百姓;②要精通事理,并付之实用,③不沉迷其中,不顾家国事;④不要关注枝节,而失大义;⑤不要追求形式,自我夸耀。(1点1分,3点3分,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甲寅,西魏军队从四面八方一齐攻城,元帝躲进东竹殿,命令人把自己收藏的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全部烧毁。他正准备跳到火里去自杀,官中左右侍从一起阻止了他。元帝又用宝剑砍柱子,宝剑折断。他长叹说:“(书烧了,剑折了)文武之道,今天晚上全完了。”于是让御史中丞王孝祀写投降文告。谢答仁、朱买臣进谏说:“城里兵力还算强大,如果乘着黑夜突围而出,贼兵必然惊慌,乘乱大胆靠近敌阵,可以渡过长江去依靠任约的军队。”于谨提出让太子来当人质,元帝派王褒去送太子。于谨的儿子知道王褒书法很好,就给他纸和笔,请他写字。王褒写字后自署:“柱国常山公家奴王褒。”过一阵子,黄门郎裴政冲开门出去了。元帝于是丢掉羽仪饰物、骑着白马,穿着素衣逃出东门。西魏将士跳过壕沟一下子拉住了他骑的白马的辔头,拉到白马寺北边,把他所骑的骏马夺了下来,换了一匹老弱的马给他,派一个高个子的壮健胡人用手押着他的背走,遇到于谨,胡人牵着元帝,让他跪拜。梁王萧詧派铁甲骑兵前后拥着元帝入了军营,关在黑帐幕里头,萧詧狠狠地质问羞辱了他一通。乙卯,于谨命令开府仪同三司长孙俭进据金城。元帝骗长孙俭,说:“城里埋着一千斤黄金,我想把它送给你。”长孙俭就把元帝带进金城。
元帝生性残忍,而且苦于梁武帝为政过于宽厚放纵的弊病,所以自己为政崇尚严酷。到西魏军队围城时,监狱里关的死罪囚犯还有几千人。有关部门建议都释放出来让他们当战士,元帝不允许,命令都用木棍打死,还没有来得及执行城已被攻破。
十二月丙辰(初四),徐世谱、任约退守巴陵。于谨逼迫元帝写信召降王僧辩,元帝拒绝了。使者说:“你现在还能由得自己吗?”元帝回答说:“我既然由不得自己,王僧辩也不会听我的了。”有人问元帝:“为什么把书都烧毁?”元帝回答:“我读书万卷,还落得今天亡国的结局,所以干脆烧了它!”
元帝萧绎天性喜好书,常常让身边人为他读书,昼夜不停地读,虽然睡着了,书卷还没有放下,如果有人读错了或有意漏读欺骗他,他就惊醒过来。他写起文章来,提笔马上就能成篇。经常说:“我比起文士来更善为文,比起武夫来却有些惭愧。”评论他的人认为他这话说得很恰当。
译文二:
元帝自取灭亡,固然不是因为读书的缘故,而也未尝不是因为读书所导致的。拿元帝所著述的文章来看,收集华丽的史料典故,以排比对偶的句子用来夸耀自己的博学,认为自己是读破万卷书,才有今日的成就。而当时,武帝(萧衍)被叛贼挟持,国家面临分裂灭亡的危机,可是元帝早晚苦读,乐此不疲,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那和沉溺于饮酒美色,又有什么不同呢?人心一有沉迷依赖,那么圣贤的训典,就足以禁锢志气,只能在咬文嚼字处在下功夫,得到了小知识而忘却了大道理,迷惑于文章典故而遗漏了隐微精深的言论。那么应该怎么读书呢?明白人生的大道理,用来确立修养自身治理百姓的根本,观察隐微精义的言论,以之达到善于精通事理,心领神会的地步,而将之付诸实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