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一:
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夫茧,舍而不治,则腐蠹而弃;使女工缫[sāo]之,以为美锦,大君服而朝之。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使贤者教之,以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是故子路,卞之野人;子贡,卫之贾人;颜涿[zhuō]聚,盗也;颛孙师,驵①也。孔子教之,皆为显士。
夫学,譬之犹砺也。昆吾之金,而铢父之锡,使干越之工,铸之以为剑,而弗加砥砺,则以刺不入,以击不断。磨之以砻砺[long lì],加之以黄砥,则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自是观之,砺之与弗砺其相去远矣。今人皆知砺其剑,而弗知砺其身。夫学,身之砺砥也。
(节选自尸子《劝学》,有删改)
文本二: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qú láo],以致甘软,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历兹以往,百行皆然。纵不能淳,去泰去甚②。
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税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节选自颜之推《勉学》,有删改)
【注】①驵(zǎng):马贩子。②去泰去甚:这里指去掉过于严重的毛病。泰、甚,过分。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
B. 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
C. 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
D. 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君,古时常作为天子、国君的别称,也用作对尊长的敬称,此处指前者。
B. 贾人,指商人,也指古时官府掌管采购物品的人员,文中“贾人”指后者。
C. 社稷,“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社稷”合用则常用来代指国家。
D. 经纶,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绳的统称,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手法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尸子在《劝学》中列举了子路、子贡、颜涿聚、颛孙师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孔子的贤能。
B. 从颜之推提到的“未知养亲者”等情形可知,学习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C. 《荀子·劝学》和尸子《劝学》都运用了比喻论证,使论证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D. 尸子和颜之推都写到了学习者在学习后所产生的变化,并以此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
(2)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
14. 两段文字都论述了学习的作用,请分别加以概括。
【答案】
10. C 11. B 12. A
13. (1)每个人就像蚕茧一样,舍置而不修治,智慧、行为会无知、败坏。
(2)所以被武将、平俗小吏们共同讥笑诋毁,确实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14. 尸子认为学习能使人成为当世名士,天下的诸侯就没有谁敢对他不敬。
颜之推认为学习能使人心胸开阔使洞明世事,有利于行动。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学习所得,施行起来没有不见成效。世人读书,往往只能说到,不能做到,(所以)他们的忠孝没有人听说,仁义不足道。
“学之所知”是主谓结构,“所知”是所字结构,表名词性,在“知”后断开,排除AD;
“忠孝无闻”“仁义不足”是两个主谓结构的句子,所以应分别在“忠”“仁”前面断开,排除B。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文中‘贾人’指后者”错误。文中的“贾人”指商人。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手法的能力。
A.“是为了说明孔子的贤能”错误。本语段是在说劝勉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列举子路、子贡、颜涿聚、颛孙师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治”,修治;“知”,同“智”,智慧;“腐”,败坏。
(2)“故”,所以;“为……所”,被;“良”,确实;“是”,代词,这个原因。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由原文“使贤者教之,以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可知,使贤达的人教诲他就会成为当世名士,那么天下的诸侯就没有谁敢对他不敬。
由原文“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可知,读书做学问的原因,本意在于使心胸开阔使洞明世事,有利于行动罢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勤学而不厌倦,是用以治理自身的;教诲而不厌倦,是用来治理他人的。如果蚕茧已成,弃置而不加治理,就会变质腐蚀而抛弃;如果使女工缫丝治理,用它制成漂亮的织锦,那么天子上朝时,也会穿着它。每个人就像蚕茧一样,舍置而不修治,智慧、行为会无知、败坏。使贤达的人教诲他就会成为当世名士,那么天下的诸侯就没有谁敢对他不敬。因此,子路,是鲁东卞的粗野之人,子贡是卫地商人,颜涿聚是个强盗,颛孙师是个粗鄙之人,经过孔子教导之后,都成为名士。
把学习做个比喻,那就像磨砺的道理一样。即使是昆吾的金属、铢父的锡,让吴、越的良工用它铸造成剑而不加磨砺,用它刺击也不能深入,用它侧击也不能砍断。如果用粗磨刀石开磨,再用细磨刀石精磨,那么用它刺击前面如无物一般,下面如无物一般,锋利无比。由此看来,磨砺与不磨砺,相差太远了。现在的人们都知道磨砺他们的剑,却不知磨砺他们自身。学习,就是对自身的磨砺。
文本二:
读书做学问的原因,本意在于使心胸开阔使洞明世事,有利于行动罢了。不懂得奉养双亲的,要让他看到古人的探知父母的心意,顺受父母的脸色,和声下气,不怕劳苦,弄来甜美软和的东西,(于是)谨慎戒惧,行动起来照着去办;不懂得侍奉君主的,要让他看到古人的尽守职责不越权,见到危难接受任命,不忘对君主忠谏,来有利于国家,(于是)凄恻自省,想要效法他们……这样历数下去,所有行业无不如此。即使不能做到纯正,至少可以去掉过于严重的毛病。
学习所得,施行起来没有不见成效。世人读书的,往往只能说到,不能做到,(所以)他们的忠孝没有人听说,仁义不足道;(如果)让他判断一件诉讼,一定不会弄清事理;(如果)治理千户小县,一定不会管好他的百姓;(如果)问他造屋的事情,一定不知道楣是横的还是竖的;(如果)问他耕田的事情,一定不知道稷黍哪个早而哪个晚;吟诗谈笑,诵读辞赋,这样的事情已经很悠闲,只能增加一些迂腐荒诞的才能,处理军国大事,一点没有用处。所以被武将、平俗的小吏们共同讥笑诋毁,确实是由于这个原因吧!这是学习的人要求得长进的原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