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大圜字仁显,梁简文帝之子也。幼而聪敏,神情俊悟。年四岁,能诵《三都赋》及《孝经》《论语》。七岁居母丧,便有成人之性。属侯景肆虐,简文见弑,大圜潜遁获免。明年,景平,大圜归建康。时既丧乱之后,无所依托,乃寓居善觉佛寺。人有以告王僧辩者。僧辩乃给船饩,得往江陵。梁元帝见之甚悦,赐以越衫胡带等。时梁元帝既有克复之功,而大圜兄汝南王大封等犹未通谒。梁元帝性既忌刻,甚恨望之。乃谓大圜曰:“汝两兄久不出汝可以意召之大園即日晓谕两兄相继出谒元帝乃安之大圜以世多故恐谗诉生焉乃屏绝人事门客左右不过三两人,不妄游狎。兄姊之间,止笺疏而已。恒以读《诗》《礼》《书》《易》为事。元帝尝自问《五经》要事数十条,大圜辞约指明,应答无滞。元帝甚叹美之。及于谨军至,元帝乃令大封充使请和,大圜副焉,其实质也。出至军所,信宿,元帝降。魏恭帝二年,客长安,太祖以客礼待之。保定二年,赐田宅、奴婢、牛马、粟帛等。俄而开麟趾殿,招集学士。大圜预焉。《梁武帝集》四十卷,《简文集》九十卷,各止一本,江陵平后,并藏秘阁。大圜既入麟趾,方得见之。乃手写二集,一年并毕。识者称叹之。滕王逌尝问大圜曰:“吾闻湘东王作《梁史》,有之乎?余传乃可抑扬,帝纪奚若?隐则非实,记则攘羊。”对曰:“言者之妄也。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彰于四海,安得而隐之?如有不彰,亦安得而不隐?” 逌乃大笑。其后大军东讨,攻拔晋州。或问大圜曰:“齐遂克不?”对曰:“高欢昔以晋州肇基伪迹,今本既拔矣,能无亡乎。所谓以此始者必以此终也。”居数月,齐氏果灭。闻者以为知言。隋开皇初,拜内史侍郎,出为西河郡守。寻卒。
(节选自《周书·萧大圜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汝两兄久不出/汝可以意召之/大圜即日晓谕两兄/相继出谒/元帝乃安之/大圜以世多故/恐谗诉生焉/乃屏绝人事/
B.汝两兄久不出汝/可以意召之/大圜即日晓谕/两兄相继出/谒元帝乃安之/大圜以世多/故恐谗诉生焉/乃屏绝人事/
C.汝两兄久不出汝/可以意召之/大圜即日晓谕两兄/相继出谒/元帝乃安之/大圜以世多故/恐谗诉生焉/乃屏绝人事/
D.汝两兄久不出/汝可以意召之/大圜即日晓谕/两兄相继出/谒元帝乃安之/大圜以世多/故恐谗诉生焉/乃屏绝人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笺疏:章奏,书信。笺本指狭条形小竹片,疏本意是清除阻塞,使畅通。
B.太祖: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如刘邦即汉太祖。
C.学士:古代在国学读书的学生。南北朝后,以学士为司文学撰述之官。
D.出:离开京城到地方巡视。如“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出”即为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大圜出身官宦,聪明懂事。四岁的时候,他就能朗读《三都赋》《孝经》和《论语》一类的经典著作;七岁的时候,他为母亲守孝,就表现出如成年人一样的秉性。
B.萧大圜处事谨慎,逢凶化吉。侯景作恶为祸,杀了梁简文帝,危难中萧大圜秘密逃走得以幸免,第二年,侯景之乱被平定,萧大圜回到建康,寄居在善觉佛寺。
C.萧大圜审时度势,谨守分寸。萧大圜知道梁元帝为人猜忌心重,所以他与兄弟姐妹都没有直接往来,而是通过书信联系交流。
D.萧大圜睿智聪颖,料事如神。在梁大军向东讨伐攻下晋州时,有人问能否顺利攻下齐国,萧大圜认为高欢原本行事就动摇不定,齐国必败,过了几个月,齐国果真灭亡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帝尝自问《五经》要事数十条,大圜辞约指明,应答无滞。
(2)吾闻湘东王作《梁史》,有之乎?余传乃可抑扬,帝纪奚若?
14.梁元帝时,萧大圜认为世上多有变故,担心谗言诽谤产生,于是采取了哪些自保的行为?请简要概括。
答
10.A划线句意思是:你的两位兄长很久不出现,你可以按我的意思召见他们。萧大圜当天便告知两位兄长,(使他们)相继外出拜见,梁元帝才安心。萧大圜因为世上多有变故,担心谗言诽谤产生,就断绝人情事理。
“不出”是第一个“汝”的谓语,第二个“汝”是下一句的主语,两者中间要断开,排除BC,“两兄”是“晓谕”的宾语,前面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A。
11.D.“离开京城到地方巡视”表述有误,正确的表述应为“出:离开京城到外地任官”。
12.D.“萧大圜认为高欢原本行事就动摇不定”错误。由原文“高欢昔以晋州肇基伪迹”可知,高欢从前在晋州初创伪业,根基不稳,而不是行动摇摆。
13.(1)梁元帝曾亲自询问《五经》中几十条重要的事情,萧大圜言辞简约,指向明确,对答流畅无碍。
(2)我听说湘东王写了《梁史》,有这件事吗?其他传记可以褒贬,帝王的传记如何写?
14.①门客随从不过两三人,不随便交游亲近他人。②兄姐之间往来也只限于书信。③经常把读《诗经》《礼记》《尚书》《易经》当作正事。
【分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翻译关键词:“尝”,曾经;“自”,亲自;“辞约”,言辞简约;“指明”,指向明确。
第二句翻译关键词:“余”,其他;“传”,传记;“抑扬”,褒贬;“奚若”,如何。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并概括内容的能力。
由“门客左右不过三两人,不妄游狎”可以概括出:门客随从不过两三人,不随便交游亲近他人;由“兄姊之间,止笺疏而已”可以概括出:兄姐之间往来也只限于书信;由“恒以读《诗》《礼》《书》《易》为事”可以概括出:经常把读《诗经》《礼记》《尚书》《易经》当作正事。
参考译文:
萧大圜字仁显,是梁简文帝的儿子。年幼的时候聪明机敏,神情俊逸有悟性。四岁时,能朗读《三都赋》和《孝经》《论语》。七岁时为母亲守孝,就表现出成年人的脾性。恰好遇到侯量恣意作恶为祸,梁简文帝被杀,萧大圜秘密逃跑才得以幸免。第二年,侯景之乱被平定,萧大圜回到建康。当时已经是时局动乱之后,(萧大圜)没有可以依靠的,于是寄居在善觉佛寺里。有人把这事告诉了王僧辩。王僧辩就供予他船只食物,使他得以前往江陵。梁元帝见到他十分高兴,赏给他越衫胡带等物。当时粱帝已经有攻占并收复失地的功业,但萧大圜的兄长汝南王萧大封等人尚末通报请求谒见。梁元帝生性炉忌刻薄,非常怨恨这件事。就对萧大圜说:“你的两位兄长很久不出现,你可以按我的意思召见他们。”萧大圜当天便告知两位兄长,(使他们)相继外出拜见,梁元帝才安心。萧大圜因为世上多有变故,担心谗言诽谤产生,就断绝人情事理。食客随从不过两三人,不任意交游亲近(他人)。兄姐之间,也只限于写书信罢了。经常把读《诗经》《礼记》《尚书》《易经》当作正事。梁元帝曾亲自询问《五经》中几十条重要的事情,萧大圈言辞简约,指向明确,对答流畅无碍。梁元帝对此非常赞赏。等到于谨的军队到来,梁元帝就命今萧大封担任使者求和,萧大圜任副使,实际上是把他们当作人质。他们出城到军队驻地,连住两夜后,梁元帝投降。魏恭帝二年,旅居长安,太祖用招待宾客的礼节对待他。保定二年,赏给他田宅、奴婢、牛马、粟帛等。不久开设麟趾殿,召集学士。萧大圜参与其中。《梁武帝集》四十卷,《简文集》九十卷,各自只有一个底本,江陵平定后,一起收藏在秘阁。萧大圜进入麟趾殿后,才得以看到这两部书。于是亲手誉写这两部书,一年(两本书)都一起完成了。有见识的人赞叹这件事。藤王宇文迫曾经问萧大圜说:“我听说湘东王写了《梁史》,有这件事吗?其他传记才可以褒贬,帝王的传记怎样写?隐瞒就不是事实,如实记载就是扬亲之过。”萧大圜回答道:“这是说话人无根据的猜测。统治者的过错如同日食、月食一样,显扬于天下,怎能隐瞒?如果有不清楚的,又怎能不隐瞒?”宇文道于是大笑。之后大军向东讨伐,攻陷占领晋州。有人问萧大圄说:“能顺利攻下齐国吗?”萧大圜答道:“高欢从前在晋州初创伪业,如今根基已经被攻拔,怎能不灭亡?这就是所说的因此开始的一定因此结果。”过了几天,齐氏果然天亡。听过这话的人认为他有远见的言论。隋朝开皇初年,出任西河郡守。不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