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十二月,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宜存形迹。”他日,征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矍然曰:“吾已悔之。”征再拜 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千,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
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 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笑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 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六月戊子 ,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 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畿内 有蝗。辛卯,上入苑中,见蝗,掇数枚,祝之曰:“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肠。”举手欲吞之,左右谏曰:“恶物或成疾。”上曰:“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遂吞之。是岁,蝗不为灾。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B .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C .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D .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示恭敬之意。书信中用为对平辈或朋友的敬语。
B .西域,汉朝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专指葱岭以东。
C .戊子,是干支之一,顺序为第25个,文中用来纪日。古代干支可以纪年、纪月,也可以纪日。
D .畿内,畿,本义指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后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畿内就是指京城管辖的地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征以古代臣子龙逄、比干这两个因与君主当面争论而被杀的忠臣作比,希望唐太宗能够使他成为治世的良臣,而不是如他们一样的忠臣。
B .魏征善于讲道理,他为了劝诫唐太宗,以胡商剖身藏珠为例,并引用鲁哀公与孔子的对话,暗示唐太宗不要像夏桀和商纣因贪恋外物而丧身。
C .唐太宗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国君,面对蝗灾,他宁愿让蝗虫吃他的肺肠,也不让百姓承受灾难,左右劝阻他不要吃蝗虫,他还是吃了。
D .唐太宗作为国君能够反思自己的错误,做到虚心接受劝谏;同时,他还能够吸取隋炀帝身死国亡的历史教训,由此可见他是一代明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
(2 )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
答
10 .D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君主虽然是圣明聪慧的人,但也应当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的力量。隋炀帝依仗他出众的才智,骄傲自大,刚愎自用,所以他嘴里说的是尧、舜说的话,而做的是桀、纣所做的事,又没有自知之明,以致国家灭亡。
“ 智者献其谋”与“勇者竭其力”句式结构相同,故应分别在“谋”和“力”后断开,排除BC。
“ 其俊才”是“恃”的宾语,故“炀帝恃其俊才”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应在“才”后断开,排除A。
故选D 。
11 .A.“书信中用为对平辈或朋友的敬语”说法错误,应该是“对尊长”。
12 .B .“魏征……以胡商剖身藏珠为例”分析有误,从第二段开头“上谓侍臣曰”可知,举这个例子的是唐太宗。
13 .(1)有人报告说右丞相魏征袒护他的亲属,唐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但没有查出罪状。
(2)接受贿赂而触犯法律的官吏和穷奢极欲而亡国的帝王,和那些胡商相比,他们之间的可笑之处有什么差别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得分点:“私”,袒护;“亲戚”,亲属;“按”,调查、审查;“状”,罪状。
(2 )得分点:“赇”,贿赂;“吏……者”,定语后置句;“徇”,极力追求;“何以异于……邪”,状语后置。
参考译文:
冬十二月,有人报告说右丞相魏征袒护他的亲属,唐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但没有查出罪状。温彦博对太宗说:“魏征做事没有留下痕迹,远远避开嫌疑之事,内心即使没有私心,也有可以责备之处。”太宗命令温彦博责备魏征,并且指出:“以后做事要有所保留。”有一天,魏征入朝觐见,对太宗说:“臣听说君主和臣下应该是上下一心,互相竭诚相待。如果上下都有所保留,那么国家兴亡就难以预料了,臣不敢奉诏。”太宗惊讶地说:“我已经后悔了。”魏征跪拜两次说:“臣有幸能侍奉陛下,愿陛下能使臣成为良臣,不要成为忠臣。”太宗说:“忠臣和良臣有差别吗?”魏征回答说:“稷、契、皋陶,君臣同心,共享尊荣,这就是所谓的良臣。龙逄、比干在朝廷上和君主当面争论,自己被杀,国家也灭亡了,这就是所谓的忠臣。”太宗很高兴,赐给魏征五百匹绢。
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西域的胡商得到美珠,就剖开身体来收藏它,有这样的事情吗?”侍臣说:“有。”太宗说:“人们都知道嘲笑胡商爱珠,却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接受贿赂而触犯法律的官吏和穷奢极欲而亡国的帝王,和那些胡商相比,他们之间的可笑之处有什么差别呢?”魏征说:“过去鲁哀公对孔子说:‘有个非常健忘的人,搬家却把自己的妻子给忘掉了。’孔子说:‘还有比这更严重的,夏桀和商纣贪恋身外之物,竟然把自己都忘掉了。’也像这样的人。”太宗说:“对。我与你们同心合力相互辅助治理国政,希望可以避免被人耻笑。”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六月戊子(十三日),唐太宗对侍臣们说:“我翻阅《隋炀帝集》,看到这本书文辞深奥渊博,隋炀帝也知道肯定尧、舜,否定桀、纣,然而他做事为什么就相反了?”魏征回答说:“君主虽然是圣明聪慧的人,但也应当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的力量。隋炀帝依仗他出众的才智,骄傲自大,刚愎自用,所以他嘴里说的是尧、舜说的话,而做的是桀、纣所做的事,又没有自知之明,以致国家灭亡。”太宗说:“前事不远,我们要以此为借鉴。”
京城有蝗虫。六月辛卯(十六日),唐太宗进入玄武门北面的花苑中,看见蝗虫,捡了几只,祈祷说:“百姓把庄稼视为生命,而你们却吃庄稼,宁愿让你们吃我的肺肠。”举起手要吞掉蝗虫,左右连忙劝阻道:“吃这肮脏的东西可能生病。”太宗说:“我替百姓承受灾难,还躲避什么病呢。”于是把蝗虫吃了。这年,蝗虫没有成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