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文】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贱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富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乙文】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B.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C.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D.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其畜积足恃 恃:依靠
B.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怀:使......降顺
C. 故治国常富 治:治理
D. 有人之涂 有:保有
E. 淫侈(chǐ)之俗 淫:过分,副词。
F. 禹、汤被之 被:遭,受。
12.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第二段论及灾害的必然性后,就如何应对旱灾和战争接连发问,最后阐明兵旱之灾必将带来深重灾难。
B. 甲文第三段直接点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的观点,同时指出重视农业生产是加强积贮的重要措施。
C. 乙文第一段通过对“民富易治”和“民贫难治”两种情况的阐释与比较,论证了"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观点。
D. 甲乙两文都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向君王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富国强民的主张。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2)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14. 请简要概括甲文第三段和乙文第二段中“粟多”的意义。
【答案】
10. B 11. C 12. D
13. (1)从事生产的人很少,可是浪费粮食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
(2)凭什么知道这样的呢?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
14. ①甲文:战胜外敌,招来远人,国富民安;
②乙文:促进物产流通,吸引百姓归附,国家富足,成就王业。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
“天下大屈”为主谓结构,主语是“天下”,谓语是“大屈”,故其后应断开,排除AC;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中“聚徒而衡击”作“有勇力者”的谓语,故其后应断开,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 句意:治理得好国家往往是富的。“治”,治理得好。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甲乙两文都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错误。乙文没有批判社会现实,乙文开头第一段从“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这两方面论述“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中心论点。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生”,生产;“靡”,浪费;“蹶”,折损,枯竭
(2)“奚”,什么;“以”,凭借,凭;“重”,爱惜,看重;“治”,治理。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根据甲文第三段“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可知,粮食充足,可以战胜外敌,招来远人,国富民安。
根据乙文第二段“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可知,粮食充足,可以促进物产流通,吸引百姓归附,国家富足,那就可以成就王业。
参考译文:
【甲文】
管子说:“粮仓充实了,(人民)就会懂得礼节。”人民不富足而能治理好(国家),从古代到现在,不曾听说过这等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作,(就)有人要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就)有人要受冻。”生产东西有时间(的限制),但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上的)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天下,(计划)极细致周全,所以国家的积蓄足以作为依靠。现在许多人放弃农业去从事工商业,消费的人很多,这是天下的大害;淫靡奢侈的风气一天天滋长,这也是天下的大害。这两种大害公然盛行,没有谁制止它;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谁挽救它。生产的人很少,而耗费的人很多,天下的财产怎么会不用光呢?
汉朝自从建立以来,近四十年了,公和私两方面的积蓄,还(少得)使人痛心。该下雨的时候不下雨,百姓就会忧心忡忡;年成不好,百姓交不了租税,(朝廷)卖官爵,(百姓)卖儿女,(这样的事)已经传入您的耳朵里了,哪有治理国家危险到这种地步而皇上不惊恐的呢?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曾遭受过。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于是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
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都转向田间从事农活,那么积贮就会充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做到使国家富足安定,却竟造成了这种令人危惧的局面!我真替陛下痛惜啊!
【乙文】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凭什么知道这样的呢?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其王业。粮食,能吸引人民;粮食,能招引财富;粮食,也能使领土开拓。粮食一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先代圣王,正是善于为人民除害兴利,所以天下人民都归附他。农业发展则粮食收入增多,粮食收入增多则国富。所以增产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和治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