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喜字仲宁,会稽余姚人,光禄潭之族也。喜少立操行,博学好古。诸葛恢临郡,屈为功曹。察孝廉,州举秀才,司徒辟,皆不就。元帝初镇江左,上疏荐喜。怀帝即位,公车征拜博士,不就。喜邑人贺循为司空,先达贵显,每谐喜,信宿忘归,自云不能测也。
太宁中,与临海任旭俱以博士征,不就。复下诏曰:“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临海任旭、会稽虞喜并洁静其操,岁寒不移,研精坟典,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前虽不至其更以博士征之”喜辞疾不赴。
咸和末,诏公卿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太常华恒举喜为贤良。会国有军事,不行。
咸康初,内史何充上疏曰:“臣闻二八举而四门穆,十乱①用而天下安。徽猷②克阐,有自来矣。方今圣德钦明,思恢遐烈,旌舆整驾,俟贤而动。伏见前贤良虞喜天挺贞素,高尚邈世,束修立德,皓首不倦,加以傍综广深,博闻强识,钻坚研微有弗及之勤,处静味道无风尘之志,高枕柴门,怡然自足。宜使蒲轮纡衡,以旌殊操,一则翼赞大化,二则敦励薄俗。”疏奏,诏曰:“寻阳翟汤、会稽虞喜并守道清贞,不营世务,耽学高尚,操拟古人。往虽征命而不降屈,岂素丝难染而搜引礼简乎!政道须贤,宜纳诸廊庙,其并以散骑常侍征之。”又不起。
喜专心经传,兼览谶纬,乃著《安天论》以难浑盖,又释《毛诗略》,注《孝经》,为《志林》三十篇。凡所注述数十万言,行于世。年七十六卒。
(选自《晋书·虞喜传》,有删改)
【注】:①十乱,出自“予(周武王)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原指十个辅佐周武王治国平定叛乱的大臣,后泛指辅佐帝王的有才能的人。②徽猷,指美善之道。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前虽不至/其更以博士征之
B.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前/虽不至/其更以博士征之
C.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前/虽不至/其更以博士征之
D.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前虽不至/其更以博士征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秀才,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文中指通过了院试的人,也是学校生员的专称,现代也指学识渊博的人。
B.博士,古代的一种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朝承袭下来。唐朝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教授官。
C.坟典,指三坟、五典的并称。三坟原指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则是指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
D.廊庙,廊,为殿下屋;庙,为太庙。也称作“庙堂”,“国事必先谋於廊庙之所也”。后均指代朝廷。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喜邑人贺循为司空,先达贵显,每诣喜,信宿忘归,自云不能测也。(5分)
(2)诏公卿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太常华恒举喜为贤良。会国有军事,不行。(5分)
13.虞喜为什么多次被举荐均不应诏?请简要说明。(3分)
答
10. D
【试题分析】此句的主语是临海任旭、会稽虞喜,讲述他们两人志行高洁的品性,且加以研修典籍,因而获得帝王的征召。“足以”为固定结构,不能断开。排除A、C。根据前文“不就”“复下诏”,可知他们之前没有接受召命,因而“前虽”不能断开,“前”为状语,排除B、C。
因而选择D。
正确断句: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前虽不至,其更以博士征之。
11.A
【试题分析】在文中是魏晋时指因才华出众而被举荐。朝代错误,只有在明清时,在科考中过了院试的人才被称为秀才,即生员。
12.【参考答案】:
(1)虞喜的同乡人贺循当了司空,是位有德行学问的显贵的老前辈,每次到虞喜家里,连宿一两天忘记回家,说虞喜高深莫测。(得分点:“邑人”;“先达贵显”为判断句式;“诣”;“信宿”;句意1分)
【备注】信宿:古文书面语。表示连住两夜,也表示两夜。例如,"公归不复,于女信宿。"--《诗·豳风·九罭》。表示"连住两夜"。先达:有德行学问的前辈。
(2)皇帝诏令公卿举荐贤良方正敢于直言的人士,太常华恒举荐虞喜为贤良。适逢国家有战事,没有落实(得分点:诏;举;会;不行;句意1分)
13.【参考答案】:虞喜先后被推举为孝廉、秀才,甚至是博士,都推托不就。因为①他少年时期就有很好的操行,一生志行高洁,潜心研究经传。②他不慕名利,安贫乐道,虽然高枕于柴门,却自得其乐。(答出拒绝应诏的种类1分,原因每点1分,共3分)
附
【参考译文】:
虞喜字仲宁,会稽余姚人,是光禄卿虞潭的族人。虞喜年少时就很有操行,博览群书,喜欢古籍。诸葛恢治理会稽郡时,虞喜屈身为功曹。县举荐为孝廉,州里举荐为秀才,征召司徒,虞喜全都不去。晋元帝开始统治江东时,有人上疏推荐虞喜。晋怀帝即位后,派公车征召并授虞喜为博士,虞喜不赴任。虞喜的同乡人贺循当了司空,是位有德行学问的显贵的老前辈,每次到虞喜家里,连宿一两天忘记回家,说虞喜高深莫测。
太宁年间,虞喜和临海郡人任旭都被征召为博士,未去赴任。皇帝又下诏书说:“振兴教化致力国政,最好是尊崇道德教化,阐明谦抑质朴的道理。自丧乱以来,懦家学说衰落,每当我读到《子衿》这首诗,未尝不感慨万分。临海人任旭、会稽人虞喜操守高洁,在险恶的岁月里也不改变,精研古代经典,处在今天却能履行古人的道德,他们的志向操守足以激励世俗,广博的学识足以阐明道理,前些日子虽然不来应命,要再用博士之位去征召他们。”虞喜以生病为由推辞不赴任。
咸和末年,皇帝诏令公卿举荐贤良方正敢于直言的人士,太常华恒举荐虞喜为贤良。适逢国家有战事,没有落实。
咸康初年,内史何充上疏说:“我听说举荐有才干的人士以后,明堂四门就都能肃穆,任用具有冶国才能的大臣,天下就会太平,美善之道能够彰明,这是有来历的。现在圣德钦明,想要光大万世的功业,应整肃好招贤用的车马,一有贤人马上就去招纳。听说前贤良虞喜天资卓越,贞纯朴实,高尚而在世人之上,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德行,直到年老也不厌倦,加上冶学深广,博闻强记,钻研艰深玄妙的学问,他的勤奋没有人比得上,身在安静的地方体察道理,没有仕宦的心意,在柴门内高枕安卧,怡然自得。最好是用蒲轮车去征召,用以表彰优异的操宁,一方面可以发扬广远的教化,另一方面可以改变鄙薄的风俗。”疏奏上去,皇帝下诏说:“寻阳人翟汤、会稽人虞喜都恪守常道,清白坚贞,不营谋世务,专心读书,节操高尚可以和古人相婉美。从前虽然有征召他们的诏令,但是他们不降身屈节,这难道是白丝布难染而求才的礼数怠慢吗!施政方略的实施需要贤才,应该把他们招纳到朝廷里来,这二人都用散骑常侍的职位来征召。”虞喜又不应命。
虞喜专心钻研经传,同时也研读谶书纬书,撰写《安天论》来诘难(质疑)浑天、盖天这两种天体学说,又解释《毛诗略》,注释《孝经》,著《志林》三十扁。著述共有数十万字,流行于世。七十六岁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