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徐君兴黔西橡茧①说
(清)黄本冀
朝廷设官,凡以为民也。或以利小而不必为,或以官卑而不能为,故设官虽众,而有益于民者卒少。然利之大者,往往由纤细而兴,官之尊者,或不能久于其任,欲兴一利,民难遍喻,以致旋兴而旋废。不若利小则用力不劳,推而行之,易于久远;官卑则身与民近,指而导之,易于率从。要非具大本领负大经济者,不能感孚甚速而流誉于无穷也。
若嘉善徐君兴橡茧之利于黔之正安②,是真有益于民者也。君之阶,一吏目耳。由吏目而上,正从之阶凡十数级,孰不欲为民兴无穷之利?然利未兴,而害辄随之。即使无害,亦且流弊百出,阻挠万端。非利之不可兴也盖所兴之利非切中民要以好名之心干违道之管故其利差创而不善因而其名亦可暂而不可久。
橡茧之利,因其土宜橡,故教民种橡;因橡之宜于蚕也,故教民饲蚕。而衣被之利,遂及四方。使必泥前人九州之土皆可蚕桑之说,谓茨充③治桂阳,课民种桑,黔西之土独不可桑乎?是犹强民所难,而非因民之利而利之也。
且橡之为类,见于经典者,曰栩,曰栎,曰柞,曰杼,皆是物也。其材可为薪炭,其芽可代茗饮,其实可供染皂之用,可疗肠胃之疾,可充俭岁之粮,独未闻其叶可以饲蚕。自徐君兴一利而百利具焉,岂仅遵义橡蚕得与吴越桑丝比价乎?宜其庆流后裔,占籍于黔、楚、浙三省者,皆科名鼎盛。而黔人之食其利者,于百馀年后,犹尸而祝之。既私祀于社,复专请于朝,专祀名宦,以报其功。是非具大本领负大经济,其能因一时兴利而能成不朽之令名乎?
君名阶平,字荀令,生平行事,具新化邓君显鹤所撰神道碑铭,不具述。
(注)①橡:栎树的果实。茧:蚕成蛹期前吐丝所做的壳。②正安;县名,属贵州省遵义府。③茨充:人名,光武时举孝廉,教民养蚕得利。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难遍喻 喻:明白
B.正从之阶凡十数级 凡:总共
C.使必泥前人九州之土皆可蚕桑之说 泥:拘泥
D.可充俭岁之粮 俭:节俭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有益于民者卒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是真有益于民者也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C.因其土宜橡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D.以报其功 不赂者以赂者丧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指出朝廷设置官吏的目的是为了管理百姓,并为百姓谋利,但由于种种原因,真正为民谋利的官吏很少。
B.作者认为很多官吏确实想兴利,但是他们许多人都沽名钓誉,所兴之利并不是人民最需要的,所以求得的名声也只是暂时的。
C.徐君在黔西大兴橡茧之利,使得遵义这个地方的橡树养蚕获得的利好超过了江浙一带,当地百姓都很感念徐君的恩德。
D.本文言浅而意深,赞颂了徐君能切中民要而为民兴利,不教民种桑而种橡的政绩,委婉地讽刺了一些以好名之心而扰民害民的官员。
17.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非利之不可兴也盖所兴之利非切中民要以好名之心干违道之管故其利差创而不善因而其名亦可暂而不可久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要非具大本领负大经济者,不能感孚甚速而流誉于无穷也。
(2)是犹强民所难,而非因民之利而利之也。
答
14.D
15.B
16.C
17.非利之不可兴也/盖所兴之利/非切中民要/以好名之心/干违道之誉/故其利善创而不善因/而其名亦可暂而不可久
18.(1)总之,不是具备大本领、怀抱经世济民之才的人,是不能很快感动百姓并获得其信任而永久留下美名的。
(2)这就如同强迫百姓做他们感到为难的事情,而不是顺着百姓的利益而使百姓受利啊!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俭:不丰足,歉收。句意:可以充当荒年的粮食。
故选D。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
B.于,都是介词,对。
C. 代词,那里的/代词,代自己;
D.连词,表目的/介词,因为。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使得遵义这个地方的橡树养蚕获得的利好超过了江浙一带”错误,文中并未说遵义这个地方的橡树养蚕获得的利好超过了江浙一带,而是说两地获利等价。
故选C。
1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的翻译是:这并不是说有利的事业不能兴办,而是因为兴办的有利事业,并不是人民最需要的。用喜欢求名声的心态来追求违背正道的称誉,那些利好之事容易创建,但不容易继承,他所求得的名声也只是暂时的而难以长久。
“非……也”是一个否定判断句,其后断开;“盖”是句首发语词,表原因,领起“所兴之利”,其后断开;“非切中民要”表否定的判断句,其后断开;“以好名之心”与“干违道之誉”结构一致,中间要断开;“故”在句首引出结论,“其利善创而不善因”与“其名亦可暂而不可久”两句话并列,结构相似,中间断开。最后的断句是:非利之不可兴也/盖所兴之利/非切中民要/以好名之心/干违道之誉/故其利善创而不善因/而其名亦可暂而不可久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要,总之;负,怀抱;大经济,经世济民之才;孚,使……信服;流誉,留下美名。
(2)关键词:是,这;因,顺着;利之,使……受利。
参考译文:
朝廷设置官吏,完全是为了安民啊! 但有的人认为做官获利不多就不必来做官,有人认为官职卑微而有些事情就不能做,所以朝廷设置的官吏虽然多,但最终对百姓有好处的官吏却不多。然而,大利,往往由微小的利益衍生出来,做官做到高位,有的人不能长久地在任上,想要兴办一件有利的事情,百姓又不能都明白,所以导致刚刚兴起又随之废弃。不像兴办一件小事情来求的利益,不用费太多力气,推行此事,容易推行得久远;官职卑微,那么就会与百姓亲近,指导百姓,百姓就容易遵从。总之,不是具备大本领、怀抱经世济民之才的人,是不能很快感动百姓并获得其信任而永久留下美名的。
像嘉善徐君在贵州的正安兴办种植橡树养叠抽丝的事业,是真的对百姓有利啊!徐君的官阶,只是一个吏目罢了。从吏目这个官阶往上数,正职副职的官阶就有十几级,谁不想为百姓兴办许多有利的事业?但是有利的事业没有兴办起来,祸害却随之而来。即使没有祸害,也会出现许多弊端,对兴办有利的事业形成各种阻挠。这并不是说有利的事业不能兴办,而是因为兴办的有利事业,并不是人民最需要的。用喜欢求名声的心态来追求违背正道的称誉,那些利好之事容易创建,但不容易继承,他所求得的名声也只是暂时的而难以长久。
橡茧的利好,因为那里的土地适合种橡树,所以徐君就教老百姓种橡树;因为橡树适合养叠,所以徐君就教百姓养蚕。因此徐君对百姓的恩惠润泽四方。假如一定要拘泥前人所说的中国的土地都可以养蚕的说法,说茨充在治理桂阳郡的时候,教那里的百姓种植桑树,黔西的土地难道不可以种植桑树吗?这就如同强迫百姓做他们感到为难的事情。而不是顺着百姓的利益而使百姓受利啊!
况且记录在经典中的橡树,那些被称作相、栎、柞、杼的,都是这一类植物。它的村质可以做柴碳,它的芽可以做茶,它的果实可以做黑色的染料,可以治疗肠胃病,也可以充当荒年的粮食,只是没有听说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养蚕。自从徐君兴办了一件有利的事业之后,许多利好也就随之而来了,难道只仅仅是遵义这个地方的橡树养蚕获得的利好和江浙(吴越)一带桑丝获得的利好是同样的价格吗?他们的后代子孙应该很幸福,黔、楚、浙这三个地方的居民,在科举考试中都颇有成就。如今获得利好的黔地百姓,在百多年后,依旧会记得徐君而祝祷他(尸,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他们已经在神庙里祭祀过徐君了,又向朝廷请求给徐君专门再进行祭享,来报答他的大功劳。这如果不是具备大本领、怀有经世济民思想的人,他难道能够因为一时间兴办有利的事业而成就不朽的美名吗?
徐君名叫徐阶平,表字荀令,他平生的作为,具体都刻在新化邓显鹤撰写的神道碑铭中,在此不再全部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