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主孟昶自效位,日事奢纵,以王昭远、韩保正分掌机要,总统军政。昶母太后李氏,尝谓昶曰:“今昭远乃汝给事左右之人,保正又世禄之子,素不习兵,一旦有警,此辈何所用之”蜀主不听。已而蜀山南节度判官张廷伟说王昭远曰:“公莫若通好并州,今发兵南下,我出兵应之,使中原表里受敌。”昭远然其言,劝蜀主遣赵彦帽等以蜡书间行,约北汉济河同举兵。至汴,彦韬潜取其书以献,帝笑曰:“西讨有名矣!”大祖乾德二年十月,乃命王全斌为西川行营都部署,分道伐写。蜀主闻之,以王昭远为都统,帅兵拒宋。命左仆射李吴饯于郊,昭远酒酣,攘臂言曰:“吾此行非止克敌,取中原如反掌耳。”手执铁如意,指麾军事,自方诸葛亮。十二月,王昭远引兵迎敌,三战皆败,退保剑门。三年春正月,王全斌进次益光,得降卒,言:“益光江东,有狭径名来苏,蜀人于江西置栅,对岸可渡。若行此路,则剑门不足恃也。”乃分兵趋来苏,跨江为浮梁以济。蜀人见之,弃寨而遁。王昭远闻之,留其偏将守剑门,自引众退屯汉源坡以待全斌。未至汉源,剑门已破。昭远走投东川,悲嗟流涕,目尽肿,俄而追骑至,被执。蜀主惶骇,问计于左右,有老将对曰:“宋师远来,势不能久,请聚兵国守以老之。”蜀主曰吾父子以丰衣美食养士四十年及遇敌不能为我东向发一矢乙酉蜀主命李昊草表请降全斌受之逆入城。
初,全斌之伐蜀也,汴京大雪,帝衣紫貂裘帽以视事,忽谓左右曰:“我被服如此,体尚觉寒,念西征将士,冲冒霜雪,何以堪处?”即解裘帽,遣中使驰赐全斌,仍谕诸将曰:“不能遍及也。”全斌拜赐感泣,故所向有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平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蜀主曰/吾父子以丰衣美食养士/四十年及遇敌/不能为我东向发一矢/乙酉/蜀主命李吴草表请降/全斌受之/遂入城/
B.蜀主曰/吾父子以丰衣美食养士/四十年及遇敌/不能为我东向发一矢/乙酉/蜀主命李吴草表/请降全斌受之/遂入城/
C.蜀主日/吾父子以丰衣美食养士四十年/及遇敌/不能为我东向发一矢/乙酉/蜀主命李吴草表请降/全斌受之/遂入城/
D.蜀主日/吾父子以丰衣美食养士四十年/及遇敌/不能为我东向发一矢/乙酉/蜀主命李吴草表/请降全斌受之/遂人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禄,指中国古代的贵族通过父死子继等方式,世代享有爵禄。
B.剑门,即剑门关,地势险要,与“夔门”同为水路人蜀的军事要塞。
C.偏将,中国古代的武将官名,为主将之下的副将,常常辅佐主将。
D.视事,此指宋太祖处理政事,与《张衡传》中“下车”的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蜀国君主孟昶昏庸骄奢,不听母亲告诫,依然任用王昭远为都统率兵抗宋,之后赵彦韬背叛、主帅被俘,他无力回天,只能主动请降。
B.开战初王昭远手执铁如意,自比诸葛亮,妄图收复中原,开战后他却屡遭败绩,失去剑门,哭肿双眼,前后对比展现出他的狂妄可笑。
C.西征平蜀的胜利离不开王全斌的指挥,他采用降兵的建议,分派兵力直奔来苏,用浮桥渡江,以致蜀兵弃寨而逃,剑门天险形同虚设。
D.宋太祖果断抓住时机,使讨伐蜀国的战争师出有名:汴京大雪之时,他牵挂平蜀将士,派中使将自己的裘帽赐给王全斌,鼓舞了士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昭远然其言,劝蜀主遣赵彦韬等以蜡书间行,约北汉济河同举兵。
(2)我被服如此,体尚觉寒,念西征将士,冲冒霜雪,何以堪处?
答
10.(3分)C(“以丰衣美食养士四十年”之间不能断开;“蜀主命李昊草表请降,全斌受之”符合逻辑,且后句“遂人城”的主语为“全斌”,前句需在“全斌”前断句)
11.(3分)B(剑门关是陆路入蜀的军事要塞)
12.(3分)A(“赵彦韬背叛”发生在王昭远率兵抗朱前)
13.(10分)
(1)(5分)王昭远认为他说得对,劝说蜀君派赵彦韬等人用蜡书(密信)秘密前往,约定北汉渡过黄河共同起兵。(大意正确2分,“然”“间行”“济”翻译正确一处1分)
(2)(5分)我穿戴得像这样,身上还觉得寒冷,想到西征的将士,顶着霜雪,靠什么能够(在前线)待下去呢?(大意正确2分,“被服”“冲冒”“堪”翻译正确一处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