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人之术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换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①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遵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危害岂不小人智足以遵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危害岂不多哉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②,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留于德。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注释】①搏:抓,扑。②严:尊敬。
9.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小人智足以遂其好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危害岂不多我
1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11.请谈谈你对选文阐述的选拔、任用人才标准的理解(3分)
答
9.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危害岂不多哉(共3分,断对1处给1分)
10.凡是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共2分,语意明确、连贯即可)
11.选拔、任用人才如果不能得到圣人、君子,与其任用小人、不如任用愚人。也就是说,选拔任用人才的标准是“以德为先”。如果不能得到德才兼备的人,宁可任用有德无才的愚人也不任用有才无德的小人,因为有才无德的人破坏力太大。(共3分,围绕“任用有德无才的愚人也不任用有才无德的小人”回答,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凡是桃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原因何在?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千用来作恶。持有才干作善事,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尽管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发挥邪恶,又有足够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多了。
【名句·出处】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
【原文·语境】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愚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节选
【释义·点评】“取人”即选择任用人才。“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的意思是:大凡选择任用人才的原则,如果得不到德才兼备那样的圣人或品德胜过才干的君子,与其选择才干胜过品德的小人,不如选择才干和品德都没有的愚人。司马光认为,君子会用才干干好事,小人会用才干干坏事。用才干干好事会干到极致,用才干干坏事也会干到极致。而愚笨的人干坏事智力达不到,容易控制。所以“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应该指出,司马光“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是对现实有感而发的愤激之语,无疑将复杂的人性与才性做了过于简单化的概括。但他德才兼备、以德统才的理念,对我们选拔人才仍有借鉴意义。刘后滨《也是选官用人通鉴:在司马光看来,才和德的高下轻重,昭然若揭。在二者关系中,只能以德统才,不可以才胜德。司马光接着按照才德之有无及其相胜关系,分人群为四等: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至于取人之术,则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