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龄明达政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至于台阁规模,皆二人所定。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①,故唐世称贤相者,推房、杜焉。玄龄虽蒙宠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徇国:为国家利益奉献。②稽颡(sǎng):古代一种跪拜礼。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夙夜尽心 ( )
(2)卒用玄龄之策 ( )
(3)或以事被谴 ( )
(4)辄累日诣朝堂 (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若己有之 何陋之有
B. 不以己长格物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 与杜如晦引拔士类 似与游者相乐
D. 玄龄虽蒙宠待 虽欲言,无可进者
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
4. 为什么“唐世称贤相者,推房、杜焉”?请用文中原句作答。(2分)
答
1.(1)早,早晨(2)最终(3)有时(4)到,到达
2. C 【解析】A项中的“之”,前者为代词,它;后者为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中的“以”,前者为介词,用;后者为连词,因为。C项中的“与”都为连词,和。D项中的“虽”,前者为转折连词,虽然;后者为假设连词,即使。
3.唐太宗每次和房玄龄商议政事,一定要说:“不是杜如晦就不能决定。”
4. “玄龄善谋,如晦能断”“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参考译文】
房玄龄通晓政务,又有文才,早晚尽心尽力,唯恐有一事做得不好。他施行法令宽容公正,听说别人有长处,就像自己有一样,不用求全(的标准)来选拔人,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人。与杜如晦一起举荐选拔士大夫,常常好像不如杜如晦。至于修筑宫殿的规模,都是由二人拟定的。唐太宗每次和房玄龄商议政事,一定要说:“不是杜如晦就不能决定。”等到杜如晦来了,最终还是采纳房玄龄的策略。这就是房玄龄善于谋划,而杜如晦能决断吧。二人深相投合,同心为国家利益奉献,所以唐代能称作贤相的,首推房玄龄、杜如晦。房玄龄虽然深受唐太宗宠信,(但)有时因为某事被谴责,总是一连数日到朝堂,磕头请罪,恐惧得好像无地自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