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甲 晋侯、秦伯围郑 乙 赵太后新用事阅读答案与翻译

2021-06-14 17:54超越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曰:“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B.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C.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B.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C.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微:没有
D.故愿望见太后                愿望:希望将来能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以卫王宫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贤于长安君
C.臣之壮也                       父母之爱子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11.下列对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指的是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C.乘,古时一车一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D.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其中以“公”级别最大。从而可见,齐桓公的位次高于晋侯。
12.下列选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佚之狐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乙文燕后远嫁,赵太后思念她,并每次祭祀时为她祈祷,保佑她不被送回来。这说明赵太后主观上爱女儿胜过爱儿子。
C.乙文触龙在争取到面见太后机会后,先用缓冲法关切地询问太后的起居饮食,并絮絮叨叨地与她谈论养生之道,使本来戒备心极强的太后心情有所缓和。
D.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文本,内容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烛之武和触龙两位主人公出场的背景、形势各不相同,但都通过个人的努力达成了最终的目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14.烛之武和触龙这两位辨士的游说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试作简要分析。


8.B
9.D
10.C
11.C
12.B
13.(1)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2)地位高贵却没有功,俸禄优厚却没有劳,而且拥有的贵重宝器多了。
14.①替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烛之武先讲明秦晋围郑,于秦并无多大裨益。同时分析晋出征目的在于扩张领土,且晋言而无信,欲壑难填。这让秦伯觉得枉费心机,又倍感危险将至。不动声色间,达成游说目的。触龙首先变相息怒缓和气氛,再用反证法“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来巧设鱼饵,引之上钩,推出“为长安君计短也”的结论。
②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烛之武用“敢以烦执事”“君知其难也”“君亦无所害”“君之所知也”“唯君图之”等婉言相劝。触龙嘘寒问暖“曾不能疾走……窃自恕……”没话找话,话题轻松,铺设情境,利于接受。
③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烛之武长于外交辞令,他抓准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的心理,申明围郑对秦无任何好处,晓之以利害来打动对方。触龙深刻了解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便将心比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而解开了太后心结。
【分析】
8.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媪”是主语,“尊”是谓语,“长安君之位”是宾语,句意和语法结构完整,应在“位”后断开。排除AD。
“而”表示递近关系的连词,它所连接的后面的句子“封之以膏腴之地”,媪”(承前省略)是主语,“封”是谓语,“之”是宾语,“以膏腴之地”是后置的介宾词组构成的状语。句意和语法结构完整,故在“地”后断开。排除C。
故选B。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句意:那晋国,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呢?“厌”, 通“餍”,满足。解释正确。
B. 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敝”,损害。解释正确。
C. 句意:不仅赵国,其他诸侯(之子孙侯者,其继承人)有在的吗?“微”,没有。解释正确。
D. 句意:所以想来看望太后您。“愿望”,愿,想、希望;望,看望。解释错误。
故选D。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以”,连词,因为/连词,来。
B. “于”,介词,对/介词,比。
C. “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 “乃”,连词,于是、就/副词,才。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 “古时一车一马为一乘”错误,应改为“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 “这说明赵太后主观上爱女儿胜过爱儿子”错误,由文中“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可知不能说明赵后主观上爱女儿胜过爱儿子。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1)“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共”,通“供”,供给;“行李”,使者。
(2)“而”,转折连词,却;“挟”,拥有;“重器”,贵重的宝器。

参考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赵太后刚刚掌权,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对左右侍臣说说:“有再说让长安君为人质的,我老太婆一定朝他脸上吐口水!”   
左帅触龙(对侍臣)说,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走入殿内就用快走的姿势慢慢地走着小步,到(太后面前)谢罪,说:“老臣的脚有毛病,竟不能快跑,不能拜见您有很长时间了。我私下原谅了自己,但是又怕太后的福体有什么毛病,所以还是想来拜见太后。”说:“我(也是脚行毛病)要靠手推车行动。”(触龙)说:“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靠喝点粥罢了。"(触龙)说:“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饭,于是强迫自己散步,每天走三四里,稍微增加了喜欢吃的食物,对身体也舒适些了。”太后说:“我不能(像您那样散步)。"太后的脸色稍微和缓了些。  
左帅公说:“老臣的犬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器,可是臣已衰老,私心又疼爱他,希望(您)让他补充黑衣卫士的人数,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来求您!”太后说:“答应您!年龄多大了?”(触龙)回答:“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想趁我未死之前来托付给您。”太后说:“男人也疼爱他小儿子吗?”(触龙)回答:“比女人爱得厉害些。”太后笑着说:“女人爱得特别厉害。”(触龙)回答:“老臣认为老太太爱燕后超过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老太太送燕后(出嫁)时,(她上了车)还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惦念、伤心她的远嫁,这也够伤心的了。送走以后,不是不想念她了;但每逢祭祀您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一定别让她回来啊’这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子孙相继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帅公说:“从现在算起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王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在侯位的吗?”(太后)说:“没有。”(触龙又)问:“不仅是赵国(没有),其他诸侯国子孙被封候的,其继承人有在侯位的吗?”(太后)说:“我没有听说过。”(触龙)说:“这是这些被封侯的近的灾祸及于自身,远的灾祸及其子孙。难道是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地位高贵却没有功,俸禄优厚却没有劳,而且拥有的贵重宝器多了。现在老太太让长安君的地位高贵,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却不趁现在(您健在时)让他有功于国,一旦您驾崩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认为老太太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所以认为您(对长安君)的爱不如燕后。”太后说:“(您说得)对。任凭您怎样支使他吧!”   
于是为长安君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才出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