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先祖妣事略阅读答案与翻译-张惠言

2019-07-13 17:15超越网

先祖妣事略
张惠言
先祖妣白孺人,年二十二,归我先祖考政諴府君。政諴府君倜傥好学,通六艺诸子之书。父文复府君命北游,乡试顺天。俄得疾,卒京师,年三十五。讣至,孺人恸绝。是时文复府君年七十一,呼曰:“天乎!儿与妇偕亡乎!”顷之,孺人苏,文复府君曰:“我老矣,诸孤幼,新妇死耶?”孺人泣曰:“不敢。”明年,文复府君病,及革,顾孺人泣曰:“吾死矣,诸孤与新妇为命,新妇存一日,诸孤亦存一日也。”良久,唏嘘曰:“贫甚,无可倚者。吾死,新妇存焉?”孺人泣对曰:“新妇生死与诸孤俱。”文复府君遂卒。
是时孺人三子,曰思楷、蟾宾、瑞斗。课三子读书,有疑义,取笔记,俟伯叔父至者就质焉。或谓孺人家至贫,令儿习他业,可以糊口;今使之读,读未成,饿死矣。孺人曰:“自吾翁而上,五世为文儒,吾夫继之,至吾子而泽斩,吾不可以见吾翁。”卒命之学。文复府君有弟曰衍黄,老矣,教授于家,怜诸孙,恒诲之。尝语孺人曰:“而子可教,吾欲严督之,念其枵腹,不忍也。”孺人谢曰:“翁幸督之,枵腹何病焉?”
自文复府君卒后,孺人率二女纺织以为食。十数年,日常不得再食。惟岁时及家忌日,乃具蔬食以祭。戚族中有周恤之者,一泉一粟,皆簿记之,曰:“他日不可不报。”而政諴府君之卒于都也,内阁中书许公宏声,为经纪其丧,文复府君之终事则衍黄办之。孺人尤感焉,曰:“吾子孙勿忘此大德。”
孺人后政諴府君二十六年,以乾隆二十四年卒,年六十有四。考讳琪,母吴太孺人。孺人之在室也,吴太孺人病,孺人刲股肉和药以进,病辄愈。及文复府君疾革,孺人复刲股以进焉。及其卒也,子瑞斗亦为之刲股。孺人卒之五年,思楷及瑞斗奉孺人之柩,合葬于加冠桥政諴府君之兆。
(选自《茗柯文编》,有删节)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复府君病,及革 革:改变
B. 至吾子而泽斩 斩:断绝
C. 枵腹何病焉 病:忧虑
D. 乃具蔬食以祭 具:备办
6.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孺人:明清时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也通用为对妇人的尊称。
B. 乡试:科举时代每三年各省集士子于省城举行的考试,乡试考中者称解元。
C. 乾隆:清高宗的年号。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一般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D. 刲股:割大腿之肉。割股疗亲,古以为孝行;割股祭祀,则表示崇敬之至。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课三子读书,有疑义,取笔记,俟伯叔父至者就质焉。
⑵戚族中有周恤之者,一泉一粟,皆簿记之,曰:“他日不可不报。”
8. 根据文章后三段,概括白孺人身上具有的美德。
【参考答案】
5. C
6. B
7. ⑴(她)督促三个儿子读书,有了疑难问题,就拿笔记录下来,等到伯伯叔叔们来得时候向他们询问。
⑵有接济自己的亲戚族人,一文钱一粒米都用簿册记下来,说“将来不能不报答他们。”
8. 重视子女教育;勤俭持家;知恩图报;孝顺长辈。

【解析】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要知道,实词一般都是多义的,因此解答时要把所给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语境来分析判断。C项,结合上下文可知,“枵腹何病焉”意思是“饿着肚子又有什么忧虑的呢”,“病”的意思是“担心,忧虑”。
点睛: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从近年高考来看,常考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乡试考中者称解元”不正确,乡试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7、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⑴“课”,督促;“笔记”,动词,用笔记录下来;“俟”,等到;“质”,询问。⑵“周恤”,周济、抚恤,接济;“泉”,钱;“簿”,用簿册;“他日”,将来。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按题干要求找到答题区间,然后筛选相关信息,概括答案。由第二段中“课三子读书,有疑义,取笔记,俟伯叔父至者就质焉”“翁幸督之,枵腹何病焉?”等可概括出重视子女教育;由第三段“孺人率二女纺织以为食”可概括出勤俭持家;由“戚族中有周恤之者,一泉一粟,皆簿记之,曰:‘他日不可不报。’”可概括出知恩图报;由第四段“孺人复刲股以进焉”可概括出孝顺长辈。


参考译文:
我的祖母白孺人,二十二岁嫁给了我的祖父张政諴。祖父才能出众且好学,通晓六艺和诸子百家之书。他的父亲张文复让他到北方学习,在顺天参加乡试。不久生了病,在京城去世了。报丧的通知送到家中,白孺人悲伤得昏了过去。当时张文复七十一岁,呼喊道:“天啊,儿子和媳妇一起死了吗?”过了一会,白孺人苏醒过来,张文复说:“我老啦,孩子们都还年幼,你会死吗?”白孺人哭泣着说:“不敢。”第二年,张文复生了重病,等到病情危急的时候,看着白孺人哭泣着说:“我快要死啦,孩子们和你相依为命,你活着一天,孩子们也就活着一天啊。”过了好一会儿,叹息道:“家里太贫穷了,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我死了,你能活下去吗?”白孺人哭泣着回答道:“我生死都和孩子们一起。”张文复于是就去世了。
当时白孺人有三个儿子,叫思楷、蟾宾、瑞斗。(她)督促三个儿子读书,有了疑难问题,就拿笔记录下来,等到伯伯叔叔们来得时候向他们询问。有人说白孺人家贫穷到了极点,如果让儿子从事其他的事情,可以养家糊口;现在让他们读书,书未读成就饿死了。白孺人说:“从我的公公往上数五代都是读书人,我的丈夫也是读书人,到了我的儿子辈家族的学习遗风断绝,我死后无法去见公公。”最终让儿子们学习。张文复有个弟弟叫衍黄,年龄大了,在家中教学,可怜几个孙辈的孩子,常常教他们学习。曾经对白孺人说:“你的儿子可以造就,我想要严厉地督促他们,但想到他们饿着肚子,又不忍心了。”白孺人感谢道:“有幸让您督促他们,饿着肚子又有什么忧虑的呢?”
自从张文复去世后,白孺人带领两个女儿织布来谋生。十几年间,家中平常不吃两顿饭。只有在节日和家中先人忌日的时候,才备办一些食物来祭祀。有接济自己的亲戚族人,一文钱一粒米都用簿册记下来,说“将来不能不报答他们。”张政諴在京城去世,内阁中书许宏声替他料理丧事。张文复的丧事是由张衍黄料理的。白孺人特别感动,说:“我的子孙后代们不要忘了这些大恩大德。”
白孺人在张政諴去世之后二十六年,即乾隆二十四年去世,时年六十四岁。她的父亲名叫琪,母亲是吴太孺人。白孺人在娘家还未出嫁的时候,吴太孺人生病,白孺人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和药一起献给母亲,母亲的病就好了。等到张文复病情危急的时候,白孺人又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献给他。等到白孺人去世的时候,儿子瑞斗也为她割下大腿上的肉。白孺人去世后五年,思楷及瑞斗扶着白孺人的灵柩,到加冠桥张政諴的墓地,将她和张政諴合葬在一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