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一)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二)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2021-04-12 14:26超越网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一)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①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②,有物有则。民之秉彝③,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则;民之秉彝也,好是懿德。’”
(《告子上》)

(二)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尽心上》)
[注]①蓰:五倍。②蒸民:众民。③彝:常。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孔子对《诗经》的赞叹说明,孔子也认为万物皆有其本然,人性的善完全是天性使然。
B.孟子认为,按人们的性情是能够为善的,而有的人变得不善,不是天生资质的罪过。
C.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就具备了仁义礼智的本质,“善”是“在我者”,而非“在外者”。
D.孟子所说的“在外者”指的是诸如功名之类的身外之物,即便求之有道,毕竟受“命”的支配。
2.综合两段内容,请简要谈谈你对孟子所说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理解。

1.A(孔子说“作这篇诗的人,恐怕懂得大道呀!所以事物必定有法则,民众把握了常规,故而崇尚那美好的德行”,此话并不能说明他也认为“人性的善完全是天性使然”)
2.示例一: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主张人要向自身探寻这些美德,并且坚持不舍,就会成就“懿德”;而如果舍弃了,就可能沉沦为不善之人。
示例二:孟子说过“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仁义礼智”是人本身具有的,而不是外部给予的,对它的探求,如果寻求就能得到,舍弃就会失去,那么对“仁义礼智”的探求就属于有益于得到的探求。
 
参考译文:
(一)孟子说:“按人们的性情是能够成为善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善。至于成为不善,不是资质的罪过。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同情之心属仁,羞耻之心属义,恭敬之心属礼,是非之心属智。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面注入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去领悟罢了。所以说,‘求索就得到,放弃就失去。’有的人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就是没能充分发挥他们资质的缘故。《诗》说:‘上天生育万民,事物都有法则。民众把握常规,崇尚美好品德。’孔子说:‘作这篇诗的人,恐怕懂得大道呀!所以有事物必定有法则,民众把握了常规,故而崇尚那美好的德行。’”
(二)孟子说:“寻求就能得到它,舍弃就会失掉它;这样寻求就有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存在于我本身之内的缘故。寻求它有方法,得到它靠命运,这样寻求无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在我本身之外的缘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