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二)
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诛议阁下:
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肃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泽矣。天子用此,起介甫于不可起之中,引参大政,岂非欲望众人之所望于介甫邪。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坐而4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10. 下列各项中句式说明与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举先王之政 举:推举
②今介甫从政始期年 期年:满一年
③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 定语后置句
④下至闾阎细民 闾阎:原指里巷的门,这里指平民百姓。
⑤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 闻:听闻
⑥忝备交游之末 忝:有愧于,谦词
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④⑥ C. ③④⑤⑥ D. ①②④⑥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B. 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C. 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D. 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种种指责,引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高屋建瓴,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为变法正名。
B. 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政见不同,但是在书信往来中始终抱着互相尊重的态度委婉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并坚持自己的政见。
C. 司马光充分认可王安石的个人能力和学识,并且支持皇帝对王安石的重用,但他对王安石坚持变法可能产生的后果深感忧虑。
D. 司马光既不对王安石歌功颂德,也不坐观成败,而是客观地指出社会各阶层对变法的态度,并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2)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
14. 简要说明文言文(一)的语言特点及效果。
答
10. B 11. D 12. B
13. (1)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不算拒绝批评。对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镑,本来预先就知道会这样啊。
(2)意见屡有不合,不知道您已经察觉到了或是没有察觉到,然而对于我来说,对您的向往、敬慕之心始终没有改变。
14. 特点:①多用短句,②句式整齐。效果:鲜明地表现了作者斩钉截铁的坚决态度,增强了辩驳气势。
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要掌握常考文言实词的基本含义,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同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①“举先王之政”意思是效法先皇的英明政治。“举:推举”错误,应为“施行”。排除AD两项。
②“今介甫从政始期年”意思是到现在您执政才一周年。“期年:满一年”正确。
③“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意思是在朝廷的及来自各个地方的士大夫。句式结构为 “中心词+修饰语+者”,正常语序为“在朝廷及自四方来士大夫”,定语后置句说法正确。
④“下至闾阎细民”意思是下至平民百姓、小吏差役。“闾阎:原指里巷的门,这里指平民百姓”正确。
⑤“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意思是没有一个人敢把这些情况通报给您。“闻:听闻”错误,应为“传报”。排除C项。
⑥“忝备交游之末”意思是有愧作为你的朋友中的一员。“忝:有愧于,谦词”正确。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
“若是者”意思是想这样的人,作后两个并列句式“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的主语,所以“若是者”之后应断开,排除A项。“此志”作动词“信”的宾语,“此志推而行之”的主语应为“介甫”,“此志”之后应断开,排除B项。“之”,代词,指代这个变法主张,作“推而行”的宾语,意思完整;“及”,等到,后接时间名词“二三年”,意思是等到二三年之后,作时间状语,“及”后不能断开,排除C项。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仔细比对。
B项,“但是在书信往来中始终抱着互相尊重的态度委婉地表达个人的观点”错误,由文(一)“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和文(二)“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可知,两人都是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不是“态度委婉”。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1)句得分点:“辟”,批驳;“难”,排斥;“怨诽之多”,定语后置句;“固”,本来。第(2)句得分点:“数”,屡次;“违戾”不合;“向慕”,向往、敬慕;“移”,改变。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可以从遣词造句、整体语言风格、修辞手法、文体的特点等角度加以分析。
文(一)中“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意思是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名义和实际的关系一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解决了。文章以短句开头,语言简洁,观点明确,说理性强。之后“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用一组短句兼排比的形式,批驳对方的话,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坚决,气势更强。
参考译文
(一)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名义和实际的关系一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解决了。如今您来信用以指教我的,认为我的做法是侵犯了官员的职权,惹事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反对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则认为遵从皇上的旨意,在朝堂上公开讨论和修订法令制度,责成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英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事生非;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是搜括钱财;抨击荒谬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怨恨和诽谤如此众多,那是早就预知它会这样的。
(二)
从前,跟您议论起朝廷的政事,意见屡有不合,对此,不知道您已经察觉到了或是没有察觉到,然而对于我来说,对您的向往、敬慕之心始终没有改变。私下观察您独享天下的大名已经有三十多年,才能出众,学识丰富,难于起用,易于引退,远近的士人,认识的或不认识的,都说介甫不起用便罢了,一起用就会立即求得天下太平,黎民百姓都会受到他的恩泽。天子因此起用您于不可起之中,任用您参与国家大政,岂不是把希望寄托在众人所厚望的您身上吗?到现在您执政才一周年,在朝廷的及来自各个地方的士大夫,没有一个不责备您,就像是从一个人的嘴里说出来的;下至平民百姓、小吏差役,也都窃窃私语,埋怨叹息,所有的人都把罪责推给您,不知道您可曾听到过这些议论并且知道是什么原因吧?我私下认为您的门下之士,正在天天称誉您的盛德,赞颂您的功业,没有一个人敢把这些情况通报给您。而不是您的门下之士就都说:“他正受到君王的信任而专断朝政,不要触犯他而自取其祸,不如坐着等待,不出二三年,他将自己遭到失败。”像这样的人不仅是不忠于您,也是不忠于朝廷的。如果您真的坚信变法主张,推广实行,等到二三年之后,则朝廷所受的祸害已经很深重了,怎么能够挽救呢?像我就跟门下之士和非门下之士的态度不同,有愧作为你的朋友中的一员,不敢只求目前免于您的谴责、愤怒,而不向您一一陈述自己的恳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