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攻(《孙子》)
①孙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②故上兵伐谋①,其次伐交②,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③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④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⑤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③;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⑥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⑦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释】①谋:计策。②交:外交。③縻军:牵制军队。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 夫:发语词,用在句子开头,无实在意义。
B. 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 敌:对抗。
C. 不若则能避之。 若:比得上。
D.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殆:危险。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与“夫将者,国之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B.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D.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中“屈”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B.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3. 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是从战争利害、谋攻、众寡、将帅、君主、知胜几个方面来归结战争胜败规律的。
B. 作者认为百战百胜,不如不战。
C. 作者认为君主縻军、乱军就会搞乱自己的军队以致敌人获胜。
D. 文章多处运用排比的手法,增强了说服力。
14. 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②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参考答案】
10. B 11. A 12. C 13. B
14. ①因此,虽百战百胜,不算是好中最好的。 ②所以,国君对军队的危害有三种。
【解析】
10.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B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中的“敌”:兵力相等。
11.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句式。A项与“夫将者,国之辅也”句式不同。A项不是判断句。题干句与其它几项都是判断句。
12. 试题分析:考查词类活用。C项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中“屈”字的用法相同。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A名词作动词。B动词作名词。D形容词作动词。
13. 试题分析:C项“百战百胜,不如不战”对文章理解不正确。属于无中生有,文中没有这个意思。“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因此,虽百战百胜,不算是好中最好的。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是故”“善”“所以”“患”等字词的翻译。“非善之善者也”否定的判断句的翻译。“患于军”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
译文(仅供参考):孙子说:大凡指导战争的法则,(使)敌国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差一些;(使)敌人全军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军就差一些;(使)敌人全旅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差一些;(使)敌人一卒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卒就差一些;(使)敌人一个伍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伍就差一些。因此百战百胜,并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降服的,(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打破(敌方的)计谋,其次是挫败(敌方的)外交,再次是击败(敌方的)武装力量,下策才是攻城。攻城的办法是不得已的。所以用兵的法则,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他们,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们,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他们,同敌人兵力相等,就要能设法战胜他们,(比敌人兵力)少就要能摆脱他们,(实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同敌人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