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秋九月辛酉,中书令宇文士及罢为殿中监阅读答案与翻译-《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2022-03-08 15:42超越网

秋九月辛酉,中书令宇文士及罢为殿中监,御史大夫杜淹参豫朝政。他官参豫政事自此始。淹荐刑部员外郎即怀道上问其行能对曰场帝将幸江都召页宦间行留之计怀道为吏部主事独言不可臣亲见之上曰:“卿称怀道为是,何为自不正谏?”对曰:“臣尔日不居重任,又知谏不从,徒死无益。”上曰:“卿知炀帝不可谏,何为立其朝?既立其朝,何得不谏?卿仕隋,容可云位卑,后仕王世充,尊显矣,何得亦不谏?”对曰:“臣于世充非不谏,但不从耳。”上曰:“世充若贤而纳谏,不应亡国;若暴而拒谏,卿何得免祸?”淹不能对。上曰:“今日可谓尊任矣,可以谏未?”对曰:“愿尽死。”上笑。冬十二月,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宜存形迹。”他日,征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愤谏自赞,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诏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淹荐刑部员外郎邸怀道/上问其行能/对曰/炀帝将幸江都/召百官问行留之计/怀道为吏部主事独言/不可/臣亲见之/
B.淹荐刑部员外郎邸怀道/上阿其行能/对曰/炀帝将幸江都/召百官问行留之计/怀道为吏部主事/独言不可/臣亲见之
C.淹荐刑部员外郎/邸怀道上问其行能/对曰/炀帝将幸江郡/召百官问行留之计/怀道为吏部主事/独言不可/臣亲见之/
D.淹荐刑部员外郎/邸怀道上间其行能/对曰/炀帝将幸江都/召百官问行留之计/怀道为吏部主事独言/不可/臣亲见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辛酉,干支之一,古人常用干支相配以纪年、纪月、纪日。文中是纪日。
B.御史大夫,古代官名,秦代开始设置,主管监察、司法及中央重要文书。
C.谏,旧时规劝君主、尊长,或同辈之间相互规劝、劝诫,使其改正错误。
D.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大臣对帝王的敬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淹向唐太宗推荐邸怀道,他以亲眼所见邸怀道独自战功办阻隋炀帝巡幸江都,证明邸怀道的品行才能。
B.唐太宗通过与杜淹关于职位的高低与劝谏的关系、拒谏与亡国的关系等讨论,使得杜淹隠以后冒死上谏。
C.魏征向唐太宗说愿做良臣不愿做忠臣,认为良臣与君王同心,共享尊荣,忠臣与君王当面争执,身亡国灭。
D.唐太宗以隋炀帝的臣子阿谀奉承导致亡国为例,告诫公卿们,政事如有过失,一定要无所保留,畅所欲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卿仕隋,容可云位卑,后仕王世充,尊显矣,何得亦不谏?
(2)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


10.B(原文标点为:淹荐刑部员外郎邸怀道,上问其行能,对目ς情杨啼将幸江都,召百官问行留之计,怀道为吏部主事,独言不可。臣亲见之。”)
11.C(旧时“谏”一般不用于同辈之间相互规劝。)
12.A(“成功劝阻隋炀帝巡幸江都”不符合文意
13.(1)你在隋朝做官,还可以说职位低下,那么后来铺佐王世充,很是尊荣显贵了,为什么也不上谏呢?(状语后置句,“容可”“云”“显”各1分,句意Ⅰ分,“容可”译成“尚可”“犹可”也可得分)
(2)太宗知道这种情况,每次见有人奏事,必定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的话。(“知”“之”“假以辞色”(関”子王分,句意1分,“知”译为“了解”也可得分;“之”译为“这件事”也可得分;“假以辞色”译为“好言好语”也可得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秋九月辛酉(十二日),中书令宇文士及被降职为殿中监,御史大夫杜德参与朝政。宰相以外的官员参与期政从此开始。杜淹推荐刑部员外郎邸怀道,唐太宗询问邸怀道的品行才能。杜淹回答说:“隋炀帝将要继幸诬鄙以召集百官询问行留的计划,当时邱怀道担任吏部主事,只有他认为不可。这是臣亲眼所见的。”太宗说:“你既然称赞怀道做得对,为什么自己不直言劝谏?”杜淹说:“臣当时不担任重要官职,又知道即使上谏炀帝也不会听从,白白地死了也没什么益处。”太宗说:“你既然知道炀帝不可以劝谏,那为什么还在隋朝为官?既然在朝为官,为何不劝谏?你在隋朝做官,还可以说职位低下,那么后来辅佐王世亮,很是尊荣显贵了,为什么也不上谏呢?”杜淹回答说:“臣对王世充不是不谏,只是他不听罢了。”太宗说:“如果王世充贤能而且善于纳谏,就不应该亡国;如果王世充暴虚而拒绝劝谏,你怎么能避免灾祸?”杜淹不能回答。η太宗说:“全日可以说你的职位很高了,可以劝谏了吗?”杜淹说:“臣愿冒死而谏。”太宗笑了。冬十二月,有人报告说在丞相魏征袒护他的亲戚:唐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但查无所获。温彦博对太宗说:“魏征做事没有留于痕迹。远远避开嫌疑之患,内心即使没有私有;也有可以责备之处。”太宗命令温彦博责备魏征,并且指出:“以后做事要有所保留」“有一天,魏征人朝觐见」对太常就?臣听说君主和臣下应该是上下一心,互相竭诚相待。如果上下都有所保留,那么国家兴亡就难以预料了,医不敢奉诏!”太宗惊讶地说:“我已经后悔了。”魏征再次跪拜说:“臣有幸能侍奉陛下,愿陛下能使臣成为良臣,不要成为忠臣。”“沃宗说:“忠臣和良臣有差别吗?”魏征回答说:“稷、契、皋陶,君臣同心,共享尊荣,这就是所谓的良臣。龙逢、比干在朝廷上和君主当面争执,自己被杀,国家也灭亡了,这就是所谓的忠臣。”太宗很高兴,赐给魏征五百匹绢。唐太宗神采奕奕,英伟刚毅,大臣们觐见时都手足失措。太宗知道这种情况,每次有人奏事,必定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的话。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必须借助明镜。君主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依靠忠臣。假如君主刚愎自用,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屈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像虞世基等人谄媚奉事隋炀帝以保持自己的富贵,炀帝被杀之后,虞世基等人也被诛杀了。你们应以此为戒,政事如有过失,一定要无所保留畅所欲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