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通者,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余人,然通无所言进,专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弟子皆窃骂,叔孙通闻之,乃谓曰:“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汉十二年,高祖欲以赵王如意易太子,叔孙通谏上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适①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高帝曰:“吾听公言。”
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注]①适:同“嫡”,指嫡长子。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
B.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
C.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
D.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
10.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解释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蒙矢石争天下 蒙,与“蒙故业”的“蒙”皆为“冒着”之意。
B.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厌,与“何厌之有”的“厌”意思不同,为“厌弃”之意。
C.公所事者且十主 事,与“仰不足以事父母”的“事”皆为“侍奉”之意。
D.卒为汉家儒宗 卒,与“卒莫消长也”的“卒”皆为“最终”之意。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叔孙通审时度势,按需选材。汉王征天下时,他专门引荐盗匪和壮士,不提及弟子;汉王守江山时,他则召儒生与弟子共同制定朝会礼仪。
B.叔孙通顺应时代,灵活制礼。他认为礼是依时代人情的变化而增减的,并提出稍微采纳古代礼法和秦朝礼仪制度,结合起来制定新的礼仪。
C.叔孙通笑对质疑,自信坚定。鲁地儒生不赞同叔孙通的观点,认为礼乐是国家稳定后自然兴起的,无需争相去制定,叔孙通因此鄙视他们。
D.叔孙通以史为镜,勇于死谏。高祖打算替换太子时,叔孙通陈说了晋献公与秦始皇的惨痛教训,极力劝谏高祖,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2)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
答
9.C ( “之”作“从”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BD;“叔孙通留事项王”中,“留”的目的是“事项王”,二者之间联系紧密,不应断开,排除A。)
10.A (“蒙故业”的“蒙”是继承,沿袭之意。)
11.C (“叔孙通因而鄙视他们”有误,原文是“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他是鄙视儒生们不知道时世的变化。)
12.(1)可是群臣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砍削庭中立柱,高帝为这事感到头疼。(或,有的;妄,胡乱,狂妄;击,砍削;患,为……而担忧。)
(2)秦始皇因为不早早确定扶苏当太子,让赵高能够用欺诈伎俩立了胡亥,结果自取灭亡,这是陛下亲眼见到的事实。(蚤,同“早”,早点;诈,用欺骗的方式;自使,使自己;灭祀,灭国。)
【参考译文】
叔孙通是薛县人。秦朝时以长于文章,知识渊博被征召入宫,等待任命为博士。等项梁到了薛县,叔孙通便投靠了他。后来项梁在定陶战死,叔孙通就跟随了楚怀王熊心。怀王被项羽封为义帝,叔孙通便留下奉事项羽。汉高帝二年,汉王刘邦带领五个诸侯王攻进彭城,叔孙通就投降了汉王。汉王战败西去,叔孙通也跟了去终于投靠了汉王。
当初,叔孙通投降汉王时,跟随的儒生弟子有一百多人,可是叔孙通从来不说推荐他们的话,而专门称说推荐那些曾经聚众偷盗的勇士。儒生弟子们都暗地骂他。叔孙通听到骂他的话,就对儒生们说:“汉王正冒着利箭坚石争夺天下,各位儒生难道能搏斗吗?所以我先要称道斩将夺旗能冒死厮杀的勇士。各位姑且等等我,我不会忘记你们的。”汉高帝五年,天下已经统一,诸侯们在定陶共同尊推汉王为皇帝。汉高帝把秦朝的那些严苛的仪礼法规全部取消,只是拟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规矩。可是群臣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砍削庭中立柱,高帝为这事感到头疼。叔孙通知道皇帝愈来愈讨厌这类事,就劝说道:“那些儒生很难为您进攻夺取,可是能够帮您保守成果。我希望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子弟们一起制定朝廷上的仪礼。”高帝说:“只怕会像过去那样的烦琐难行吧?”叔孙通说:“从前五帝的乐章,各有不同;夏商周三代的礼仪,不尽相同。‘礼’么,是要依循时势的变迁、人情的不同来制订(适合当世的)礼仪文饰的啊!所以夏商周三朝的礼仪,都是依循前朝的礼仪加以减损增益而可让人分辨它们的异同,使其不相重复。我愿意略用古代礼节与秦朝的礼仪糅合起来制定新礼节。”
于是叔孙通奉命征召了鲁地儒生三十多人。鲁地有两个儒生不愿走,说:“你所侍奉的人主已经达十位了,这都是你当面曲意奉承人家,才能够得到的亲贵。现在天下刚刚平定,死的还没有埋葬,伤的还没有复元,又要来制订礼乐。要知道礼乐所以发生,必须累积百年的德行后,才可以兴盛起来啊!我们不忍心做你所要做的事。你的所作所为都不合乎古道,所以我们不跟你去。你自己去罢,不要污损了我们的人格!”叔孙通笑着说:“你们真是鄙陋的儒生啊,一点也不懂时世的变化。”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高帝打算让赵王刘如意代替太子,叔孙通向皇帝进谏规劝道:“从前,晋献公因为宠幸骊姬的缘故废掉太子,立了奚齐,使晋国大乱几十年,被天下人耻笑。秦始皇因为不早早确定扶苏当太子,让赵高能够用欺诈伎俩立了胡亥,结果自取灭亡,这是陛下亲眼见到的事实。现在太子仁义忠孝,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吕后与陛下同经艰难困苦,同吃粗茶淡饭,是患难与共的夫妻,怎么可以背弃她呢!陛下一定要废掉嫡长子而扶立小儿子。我宁愿先受一死,让我的一腔鲜血染红大地。”高帝说:“我听从您的意见。”
孙通善于看风使舵,度量事务,制定礼仪法规或取或舍,能够随着时世来变化,最终成了汉代儒家的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