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①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
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节选自《史记·货殖②列传》)
【注】①废著:犹“废举”“废居”,买贱卖贵。②货殖:指商人。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B.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C.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D.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百室之君,尚犹患贫 ②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
B.①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 ②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庄子·逍遥游》)
C.①故善治生者 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礼记·大学》)
D.①赐最为饶益 ②为之于未有 (《老子》第六十四章)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赐,子贡的名,子贡善于雄辩,办事通达,还善于经商之道。
B.糟糠,原指酒糟谷皮等粗劣食物。文中指曾经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
C.束帛,将帛捆成一束,作为聘问、婚丧等相馈赠的礼品,帛一束为五匹。
D.分庭抗礼,指古代宾主相见,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表示平等相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天下之人上至天子下到平民,都担忧贫穷,司马迁肯定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合理追求。
B. 计然认为,应该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求购用,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
C. 范蠡功成身退后择陶邑隐居,借陶邑的位置优势与时逐利,富有后行仁德之事。
D. 子贡经商有道,故能家财饶益,平交诸侯。与他的老师孔子相得益彰,先后都名扬于天下。
13.把课内相关文句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4分)
(2)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4分)
14.根据文意,概述勾践能够灭吴称霸的原因。(3分)
答
10.C A:①副词,还;②动词,如同;B:①动词,认为;②“以之为”的省略,把(它)当作;C:①②均为代词,的人;D:①表判断,是;②动词,做。
11. B B项,“文中指曾经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表述错误。糟糠是指酒糟、米糠等粗劣食物,旧时穷人用来充饥的食物,借指共过患难的妻子;但是在此文中,“原宪不厌糟糠”应该解释为“原宪穷得连粗鄙食物都吃不饱”而不是“原宪不讨厌共患难的妻子”。
12. D D项“子贡与他的老师孔子相得益彰,先后都名扬于天下”表述错误,属于曲解文意。“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文中只讲“孔子得以名扬天下的原因,是由于有子贡在人前人后辅助他”,却并无有关孔子帮助子贡的交代;且“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的意思是“这就是所谓(孔子)得到形势之助而使名声更加显著吧?”
13. (1)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去终身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关键词:“言”“行”“其”。句意1分。)
(2)(范蠡)于是乘坐小船在江湖中漂泊,改名换姓,到齐国改名叫鸱夷子皮,到陶邑改名叫朱公。(关键词:“浮于江湖”“适”“之”。句意1分。)
14.①采用计然生财致富的策略治国理政;②坚持十年,使国家富强;③重赏士兵,使士兵勇于作战。(每点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所以说:“仓库充实了,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富了,百姓才知道荣耀与耻辱。”礼仪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穷。所以,君子富有了,喜欢行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把力量用在适当的地方。即使有千乘兵车的天子,有万家封地的诸侯,有百室封邑的大夫,尚且担心贫穷,何况编在户口册子上的普通百姓呢!
从前,越王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于是任用范蠡、计然。计然说:“知道要打仗就要做好战备,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求购用才算懂得货物。善于两者相对照,那么各种货物的行情就能看得清楚。旱时就要备船以待涝;涝时就要备车以待旱,这样做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至于积贮的道理,应当追求高质量的货物,没有滞留的资金。买卖货物,凡容易腐败和亏缺的物品不要久藏,切忌冒险囤居求高价。研究商品过剩或短缺的情况,就会懂得物价涨跌的道理。物价贵到极点就会返归于贱;物价贱到极点就要返归于贵。当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视同粪土;当货物贱到极点时,要及时购进视同珠宝。”勾践(照计然策略)治国十年,越国富有了,能用重金去收买兵士,使兵士们冲锋陷阵不顾箭射石击,就像口渴时求得饮水那样,终于报仇雪耻灭掉吴国,在中原耀武扬威,号称“五霸”之一。
范蠡已经辅助越王洗雪了会稽被困的耻辱,便长叹道:“计然的策略有七条,越国只用了其中五条就实现了雪耻称霸的愿望。既然施用在治国很有效,我要把它用在治家上。”于是他乘坐小船漂泊江湖,改名换姓,到齐国改名叫鸱夷子皮,到陶邑改名叫朱公。朱公认为陶邑居天下的中心,与各诸侯国四面相通,流通货物十分便利。于是治理产业,囤积稀缺物资,随机应变而不责求他人。所以善于经营致富的人,要能选择贸易伙伴和把握贸易时机。十九年期间他三次赚得千金之财,两次分散给贫穷的朋友和远房同姓兄弟。这就是所谓君子富有便喜好去做仁德之事了。范蠡后来年老而听凭子孙,子孙继承了他的事业并有所发展,终致拥有丰厚家财。所以后世谈论富翁时,都称颂陶朱公。
子贡曾在孔子那里学习,离开后到卫国做官,又利用买贱卖贵的方法在曹国和鲁国之间经商,孔门七十多个高徒之中,端木赐(即子贡)是最富有的。
孔子的另一位高徒原宪穷得连糟糠都吃不饱,隐居在简陋的小巷子里。而子贡却乘坐四马并辔齐头牵引的车子,携带束帛厚礼去访问、馈赠诸侯,所到之处,国君与他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使孔子得以名扬天下的原因,是由于有子贡在人前人后辅助他。这就是所谓得到形势之助而使名声更加显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