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字世儒。少称雅正,弱冠,不就州郡之命。后与兄廙俱渡江,为扬州刺吏刘机建武长史。元帝引为镇东贼曹参军,转典兵参军。豫讨华轶功,封都亭侯。愍帝召为尚书郎,以道险不就。迁建安太守,徙义兴内史,未之职,转军谘祭酒。中兴建,稍迁侍中。从兄敦举兵入石头,帝使彬劳之。会周顗遇害,彬素与顗善,先往哭顗,甚恸。既而见敦,敦怪其有惨容,而问其所以。彬曰:“向哭伯仁,情未能已。”敦怒曰:“伯仁自致刑戮,且凡人遇汝,复何为者哉!”彬勃然数敦曰:“兄抗旌犯顺,杀戮忠良,谋图不轨,祸及门户。”音辞慷慨,声泪俱下。敦大怒,厉声曰:“尔狂悖乃可至此,为吾不能杀汝邪!”时王导在坐,为之惧,劝彬起谢。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敦曰脚痛孰若颈痛彬意气自若殊无惧容。后敦议举兵向京师,彬谏甚苦。敦变色目左右,将收彬,彬正色曰:“君昔岁害兄,今又杀弟邪?”先是,彬从兄豫章太守棱为敦所害,敦以彬亲故容忍之。及敦死,王含欲投王舒,王应劝含投彬。含曰:“大将军平素与江州云何,汝欲归之?”应曰:“此乃所以宜往也。江州当人强盛时,能立同异,此非常人所及。睹衰厄,必兴愍恻。荆州守文,岂能意外行事!”含不从,遂共投舒,舒果沈含父子于江。彬闻应来,密具船以待之。既不至,深以为恨。敦平,有司奏彬及兄子安成太守籍之,并是敦亲,皆除名。诏曰:“司徒导以大义灭亲,其后昆虽或有违,犹将百世宥之,况彬等公之近亲。”乃原之。卒官,年五十九。
(节选自《晋书·王彬传》)
10.下列对本文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敦曰/脚痛孰若颈痛/彬意气自若/殊无惧容
B.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敦曰/脚痛孰若颈痛/彬意气自若/殊无惧容
C.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敦曰/脚痛孰若颈痛/彬意气自若殊/无惧容
D.彬曰/有脚疾已来/见天子尚欲不拜/何跪之有/此复何所谢/敦曰/脚痛孰若颈痛/彬意气自若殊/无惧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但体犹未壮,所以称“弱冠”。后人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B.尚书郎,官职名。东汉始置。魏晋以后,尚书省分曹,各曹有侍郎、郎中等官,通称尚书郎。
C.从,指堂房亲属。如堂兄弟称从兄弟,堂伯叔称从伯叔。从兄,比自己年长的同祖叔伯之子。
D.左右,一指左右两边;一指身边侍候的人,近臣。文中指在王敦身边侍候的人,与《游褒禅山记》中的“然视其左右”里的“左右”意思一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彬不汲汲于权位。他先是不接受州郡的任命,与兄王廙一起渡江后,面对愍帝征召,他以道路险阻为由没有就任。
B.王彬为人正直,不为强权所动。当听说周顗被害后,主动前往吊唁,非常悲伤。当王敦怒斥他时,他敢于当面为忠良说话。
C.王彬对国忠诚,敢于抗言直谏。当王敦商议向京城出兵时,他苦苦劝谏。当王敦变了脸色,要把他抓起来时,,他依然不为所动。
D.王敦死后,王应劝王含投奔王彬。王彬听说王应等人要来投奔自己,就秘密地准备了船等候。后来他们没有来,王彬感到十分痛恨。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彬勃然数敦曰:“兄抗旌犯顺,杀戮忠良,谋图不轨,祸及门户。”(4分)
译文:
(2)司徒导以大义灭亲,其后昆虽或有违,犹将百世宥之,况彬等公之近亲。3(4分)
译文:
14.王应为何劝王含投奔王彬而不是王舒?请简要说明。(3分)
答
10.B 【解析】“何跪之有”是宾语前置;“意气自若”意为“神情如故”;“殊无惧容”意为“毫无惧色”。
11.D 【解析】“然视其左右”中的“左右”意为“左边和右边”或“四周”。
12.D 【解析】“王彬感到十分痛恨”错。原文“深以为恨”中的“恨”意为“遗憾”。
13.(1)王彬生气地数落王敦说:“兄长起兵造反,杀害忠诚善良的人,谋划越出常规、法度之事,灾祸殃及家族。(“数”“忠良”“抗旌”各1分,句意1分)
(2)司徒王导大义灭亲,他的后人即使犯有过失,还要宽恕百代,何况王彬等是他的近亲。(“后昆”“违”“宥”各1分,句意1分)
14.①王应认为王彬在王敦强盛的时候,能够有不同的意见,一般人比不上他。(1分)
②王彬目睹过衰败困苦,一定会对他们产生怜悯恻隐之心。(1分)③王舒则墨守成规,不会超越常规做事。(1分)
【参考译文】
王彬字世儒。从小就以品行端正著称,二十岁时,不接受州郡的任命。后来与其兄王廙一起渡江,任扬州刺史刘机的建武长史。元帝召他为镇东贼曹参军,转任典兵参军。参预征讨华轶有功,封都亭侯。愍帝召他为尚书郎,以道路险阻没有就任。升任建安太守,调任义兴内史,没有就职,转任军谘祭酒。中兴以后,逐渐升任侍中。堂兄王敦举兵入石头,皇帝派王彬去慰劳。正碰上周顗遇害,王彬向来与周顗友好,就先去哭周顗,非常悲痛。然后去见王敦,王敦奇怪他面有悲容,就问他为什么。王彬说:“刚刚去哭伯仁,感情还没有平复。”王敦生气说:“伯仁自己招致处死,而且像一般人那样对待你,你这又是为什么!”王彬生气地数落王敦说:“兄长起兵造反,杀戮忠良,图谋不轨,灾祸殃及家族。”言辞慷慨激昂,声泪俱下。王敦大怒,厉声说:“你狂妄悖乱到这种地步,以为我不能杀你吗!”当时王导也在座,很为他担心,劝他起身谢罪。王彬说:“自从有脚病以来,见了天子还不想拜,现在怎能下跪!这又有什么可谢罪的!”王敦说:“脚痛哪比得上脖子痛?”王彬神情自如,毫无惧色。后来王敦商议向京都进兵,王彬苦苦劝谏。王敦变了脸色,示意左右把他抓起来,他严肃地说:“君往年害兄,现在又要杀弟吗?”在此之前,王彬堂兄豫章太守王棱被王敦杀害,王敦因王彬是亲戚所以容忍了他。王敦死后,王含想投奔王舒,王应劝王含投奔王彬。王含:“大将军平常和王江州关系怎么样,你还想投奔他?”王应说:“这就是应该去投奔他的原因。王江州在别人强盛的时候,敢于表明不同的看法,这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的。他看到别人衰危,必定产生怜悯恻隐之心。而王荆州墨守条规,岂能超越常规行事!”王含不听,于是一起去投奔王舒,王舒果然把王含父子投入江中。王彬听说王应要来投奔,秘密地准备了船等候。后来他们没有来,感到十分遗憾。王敦之乱平定后,有关部门上奏说王彬和兄弟之子安成太守王籍之是王敦的亲戚,都应除名。下诏说:“司徒王导大义灭亲,他的后人即使犯有过失,还要宽恕百代,何况王彬等是他的近亲呢。”就宽恕了他们。在任上去世,享年五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