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学
[东汉]王符
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生而智;虽有至材,不生而能。故《志》曰:“黄帝师风后,颛顼师老彭,帝喾师祝融,尧师务成,舜师纪后,禹师墨如,汤师伊尹,文武师姜尚,周公师庶秀,孔子师老聃。”若此言之而信,则人不可以不就师矣。夫此十一君者,皆上圣也;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王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是以君子终日乾乾进德修业者,非直为博己而已也,盖乃思述祖考之令问而以显父母。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涂者无数十焉。其故何也?其富者则以贿玷精,贫者则以乏易计,或以丧乱期其年岁,此其所以逮初丧功而及其童蒙者也。是故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问不已者,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结心于夫子之遗训也。
是故,造父疾趋,百步而废,而托乘舆,坐致千里;水师泛轴,解维则溺,自托舟楫,坐济江河。是故君子者,性非绝世,善自托于物也。人之情性,未能相百,而其明智有相万也。此非其真性之材也,必有假以致之也。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此则道之明也,而君子能假之以自彰尔。
夫是故道之于心也,犹火之于人目也。中阱深室,幽黑无见,及设盛烛,则百物彰矣。此则火之濯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则为明矣。天地之道,神明之为,不可见也。学问圣典,心思道术,则皆来睹矣。此则道之材也,非心之明也,而人假之,则为己知矣。
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先圣得道之精者,以行其身,欲贤人自勉以入于道。故圣人之制经以遗后贤也,譬犹巧倕之为规矩准绳以遗后工也。
(选自 《潜夫论》,内容有删选)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犹待学问,其智乃博 问学求教
B.犹物之有治也 修治
C.盖乃思述祖考之令问而以显父母 美好的
D.贫者则以乏易计 困乏、疲倦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若此言之而信,则人不可以不就师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而托乘舆,坐致千里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而君子能假之以自彰尔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D.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符在《赞学》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似无新意,非王符所创的新观点,但真理的认识,有古今中外和先后之分,绝无优劣等级之别。
B.王符的“德智日学”的观点十分突出,认为圣人虽然生来就有智慧和才能,但仍需要老师的教导;广博的知识、硕大的品德,是凭借“学问”的努力而促成的
C.在文中,“普其事”“宣其义”是“知”,“利其器”“读其书”是“行”。先“知”后“行”是符合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要求的,因此,王符的知行观是有积极意义的。
D.在王符看来,道对于人,好比火光对于人的眼睛。走进地窖深屋,一片漆黑,等到点起明亮的灯烛,就都看得清清楚楚了。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涂者无数十焉。
(2)此则火之濯也,非自之光也,而目假之则为明矣。
答
14.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D项,“贫者则以乏易计”意思是:贫穷者因为缺吃少穿而改变了求学之路。乏,缺乏,这里指贫穷。故选D。15.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A项,副词,那么;副词,表转折,却。B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目的。C项,目的连词,来。D项,副词,表比较,比;介词,向。故选C
16.B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赏析文本内容的能力。B项,“认为圣人虽然生来就有智慧和才能,但仍需要老师的教导”错误,由“虽有至圣,不生而智;虽有至材,不生而能”可知,作者认为虽然世上有极其聪明的圣哲,他们也不是生来就有智慧的;虽然有非常能干的人,他们亦非生而有才能的。故选B。
17.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句意:君子的天性,未必能洞察一切,但一经学习则耳聪目明无所遮蔽,心智开阔无所凝滞,往前能够综理帝王的是非得失,往后能够确立百世之则。“君子之性”是句子的主语,较长,单独成句;“未必尽照”做前句的谓语,应与后文断开;“及学也”做状语,应在语气词“也”后断开;“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句式对称,应分别单独成句;“前纪帝王”中,“前”为状语,“纪帝王”为谓语,应与后文断开;“顾定百世”中,“顾定”为谓语,“百世”为宾语。故本句断句为: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18.(1)如今,学者经常要用万来计算,可是能穷尽学问之途的却没有数十人。
(2)这是因为火的光明,而不是眼睛的明亮,眼睛是依靠它而变得明亮。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1)恒,经常,常常;究,穷尽;涂,通“途”,路途。(2)“此则火之濯也”是判断句;濯,光明;假,依靠;明,形容词做动词,变得明亮。
参考译文:
天地之间人为贵,圣人所崇尚的是义,德义所成就的是智慧,明智所追求的是学问。虽然世上有极其聪明的圣哲,他们也不是生来就有智慧的;虽然有非常能干的人,他们亦非生而有才能的。所以《志》上说:“黄帝以风后为师,颛顼以老彭为师,帝喾以祝融为师,尧以务成为师,舜以纪后为师,禹以墨如为师,商汤以伊尹为师,文王、武王以姜尚为师,周公旦以庶秀为师,孔子以老聃为师。”若这些记载是可靠的话,那么任何人都不能不从师问学了。上述十一位君子,都是上等的圣哲,况且要等到问学求教之后,方能知识渊博,德行广大,更何况是普通的人呢?
因而,工匠若要做好他的事情,就应当先磨利自己的工具;士人要宣扬他的道义,就应当先读他的书。《周易》上说:“君子应当通过多记住前人的言论和行事来培育自己的美德。”因此,人需要学习,就如同事物需要修治一样。因而,君子整日自强不息,提高德行、勤修事业,不单单是为了使自己知识渊博,而且是要继承先人的令誉,使父母的声名得到显扬。道是因学习而成,并且蕴涵于书籍之中;学习因勤奋而长进,因停止而荒废。如今,学者以万计,可是能穷尽学问之途的却无数十人,这是什么缘故呢?富裕者因为财物而玷污了自己的精神,不再从事于学问,贫穷者因为缺吃少穿而改变了求学之路,或者是因为丧乱而终结了他们的生命,这便是人们小时学习、而后来则前功尽弃,最后只能幼稚愚昧的原因吧!因此,他们成就了功名、建立了业绩以后,其美德声誉流传四方的原因,不过是因为他们能潜心钻研先圣的经典,醉心于孔子的教导罢了。
因此,造父飞速奔跑,如行百步而止,则所行不远,若凭借车马,坐着就能到千里之外;水兵在成排的船上是安全的,解开系船的大绳,就会被淹死,但若是各人都依靠船桨,坐着也能渡过江河。因而,君子的天性在世上并非独一无二的,只不过是善于依靠外物罢了。人的天性不会有百倍的差别,但是他们的才智却会有万倍的差异。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天性,而是由于他们所凭借的东西造成的。君子的天性,未必能洞察一切,但一经学习则耳聪目明无所遮蔽,心智开阔无所凝滞,往前能够综理帝王的是非得失,往后能够确立百世之则。这是道的明察,而君子则能依靠它而使自己聪明起来。
因而,道对于心灵的意义,就如同火对于人眼一样。在深深的洞穴或者深宅幽室里,漆黑一片,若点燃了蜡烛,那么所有的东西都显露无遗。这是因为火的照耀,而不是眼睛的明亮,眼睛是依靠它而变得明亮。自然的法则,神祇的作为,是无法看得见的;而学习圣人的经典,用心于道术,则两者都呈现于眼前了。这是道的功能,并不是心灵本身明白,而人依靠它就使自己聪明起来。
因而,在深夜的房间里找东西,没有比灯火更好的;在当今之世求道,没有比典籍更好的。典籍,就是经书,是从前的圣人撰写的。从前的圣人悟到道的精华,将它用来立身处世;同时想要让贤人能自我勉励以入于道。因此圣人撰写经典传给后世的贤人,如同技艺灵巧的倕为后世工匠留下了规矩准绳等工具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