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孟子·公孙丑上》《老子·第六十四章》《兼爱》阅读答案与翻译

2021-11-02 10:19超越网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兼爱》)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安定
B.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累:堆积,积累
C.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补救
D.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贼:抢劫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B.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C.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若使天下兼相爱
D.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B.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C.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D.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以上选文,分别阐述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内容,它们均为先秦诸子散文。它们都谈到了立身处世的道理,各有各的风格特点。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用举例论证的方式指出人的天性善良,进而提出每个人都有“仁义礼智”这四端,表达了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
C.《老子》的论说语言精练,逻辑严密,思辨性强,选文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D.《兼爱》的选文部分,采用正面立意,指出大家若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做到互相爱护,就能消除乱象,使天下大治。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


9.B
10.D
11.B
12.A
13.(1)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那样,就不会失败。
(2)因此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地的现象就没有了。

【分析】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累:堆积,积累”错误。原句意思是: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筐泥土。“累”,通“蔂”,土筐。
故选B。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句“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句“之”,代词,代“有一言”。两者意义和用法不同。
B.第一句“以”,连词,表目的,来;第二句“以”,介词,把。两者意义和用法不同。
C.第一句“若”,像;第二句“若”,如果。两者意义和用法不同。
D.第一句“其”,代词,代自己的;第二句“其”,代词,代自己的。两者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译为: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就不是人;没有羞耻心,就不是人;没有谦让心,就不是人;没有是非心,就不是人。
“无恻隐之心”中,“无”是谓语,“恻隐之心”是宾语,后面断开,“非人也”作下一分句的谓语和宾语,排除ACD。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以上选文,分别阐述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内容”错误。第三则材料《兼爱》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观点。
故选A。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关键词:“民”,一般人;“几成”,接近成功;“慎”,慎重对待;“败事”,失败的事。
第二句关键词:“相”,互相;“乱家”,侵扰封地;“亡”,通“无”,没有。


参考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就不是人;没有羞耻心,就不是人;没有谦让心,就不是人;没有是非心,就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己伤害自己;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他们的君主。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不足以侍奉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老子·第六十四章》)
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
(《兼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