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阅读答案与翻译-《资治通鉴·唐纪八》

2021-11-01 15:10超越网

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御史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可责。”征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征再拜曰:“臣幸得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毋惜尽言!”
或上言秦府旧兵,宜尽除武职,追入宿卫。上谓之曰:“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
上谓公卿曰:“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讟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已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素朴,公私富给。
上谓黄门侍郎王珪曰:“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已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已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炀帝之世,内外庶官,务相顺从,当是之时,皆自谓有智,祸不及身。及天下大乱,家国两亡,虽其间万一有得免者,亦为时论所贬,终古不磨。”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
B.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
C.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
D.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亲戚,通常用于称呼与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亲属,最初是指“内亲外戚”,后来泛指与自己的家庭关系比较疏远的亲属。
B.诏敕,亦作“诏赖”,帝王的命令或文告,如《卖炭翁》“手把文书口称敕”,如《陈情表》“臣欲奉诏奔驰”。文中指中书省起草的诏令。
C.中书,指中书省,古代官署名,是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魏曹丕始设,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D.庶官,指国家的各级地方官员,唐代州、县的长官分别是刺史和县令,唐玄宗时一度改州为郡,长官称太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举报魏征偏袒他的亲戚,御史温彦博他认为魏征虽然没有嫌疑,但他也有过错。魏征据此向唐太宗阐述良臣和忠臣的区别,以保全自我。
B.有人向唐太宗建言,要去除秦府旧兵的武官职位,把他们编入皇宫宿卫。唐太宗则认为要举贤任能,以天下为家,将自己的恩德泽被天下。
C.唐太宗认为奢靡之风不可盛行,要以民利为本,还用夏禹开山治水和秦始皇大兴土木的例子来阐述。此后国家风俗俭朴,国库民家都富裕充足。
D.唐太宗认为,设置中书、门下两省,是为了起到互相监督考察作用,中书省起草诏令有错,则门下省应该审核驳斥校正,这才有利于国家的治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
(2)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14.当进见的群臣因唐太宗神采英毅而举措失当时,唐太宗的做法是什么?对此,他的理由是什么?(3分)


10.D(读懂意思,理清成分,抓标志词,关注句式,利用选项。)
11.D(庶官,指的是各种官职,多指一般官员。)
12.B(“要去除秦府旧兵的武官职位”,原文是“宜尽除武职”,意思是“应该任命他们全部做武官”,“除”,任命。)
13.(1)参考答案:我听说君臣本是一体的,应当相互至诚相待,如果上下只留存做事的痕迹,那么国家的兴亡就不能预料了。评分细则:4分,“相与”“形迹”“知”各1分,句意1分。字词落实,句子通顺,意对即可。
(2)参考答案:倘若君王任性不听取谏言,自以为是,臣子就会阿谀逢迎,最终君王失国,臣子难道能独自保全性命!评分细则:“愎”“贤”“全”各1分,句意1分。字词落实,句子通顺,意对即可。
14.参考答案:做法:①每次见人奏事,表现出温和的脸色,希望得到大臣的规劝谏诤。理由:①君王需要借助忠臣来知晓自己的过失;②臣子要直言劝谏,不要阿谀奉承,否则君亡国灭,自己也无法保全。评分细则:3分,做法1分,理由2分。大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有人检举右丞魏征偏私他的亲戚,御史大夫温彦博查办,并没有这件事。温彦博对唐太宗说:“魏征不留存做事的痕迹,来避免嫌疑,虽然没有私心,也有可责备的地方。”魏征入朝,对唐太宗说:“我听说君臣本是一体的,应当相互至诚相待,如果上下只留存做事的痕迹,那么国家的兴亡就不能预料了,我不敢遵从诏命。”魏征再拜说:“我有幸能够事奉陛下,但愿让我做个良臣,不做忠臣。”唐太宗说:“忠臣与良臣有差别吗?”魏征回答说:“稷、契、皋陶,他们君臣一心,共享荣华富贵,是我说的良臣。龙逢、比干,当面指责君主的不是,结果被诛杀,接着国家也灭亡,是我说的忠臣。”唐太宗高兴,赏赐他绢五百匹。
唐太宗的精神风采英俊刚毅,进见的群臣,都因为害怕而举措失常;唐太宗也明白,每次见人奏事,一定表现出温和的脸色,希望得到大臣的规劝谏诤。唐太宗曾对公卿说:“人要看清自己的形态,一定要借助明镜;君王要知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忠臣。倘若君王任性不听取谏言,自以为是,臣子就会阿谀逢迎,最终君王失国,臣子难道能独自保全性命!像虞世基等人以谄议事奉隋炀帝而保有富贵,隋炀帝被弑,虞世基等人同样被诛杀。你们应以此作为警诚,事情有得失,不要吝惜,要能够畅所欲言!”
有人对唐太宗说秦府的旧兵,应当全部任命做武官,追加升级调入皇宫宿卫。唐太宗对他说:“朕以天下为家,唯才是举,难道是旧兵之外都没有可相信的人吗!你这个意思,不能将朕的恩德扩大到天下。”
唐太宗对公卿说:“以前夏禹开山治水而百姓没有谤毁痛怨,那是与百姓利益相同的缘故。秦始皇营建宫室而百姓怨恨反叛,那是损害百姓来为自己谋利的缘故。华靡美丽珍贵奇异的物品,本是人们想要的,如若放纵不止,那么危亡立即到来。朕想要修造一座宫殿,材料费用已经齐备,看到秦的灭亡就停止不再建造。王公以下,应当体会朕的心意。”因此二十年间,风俗俭朴,公私富裕充足。
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来设置中书、门下两省,用来相互检核考察,中书省起草的诏令如果有差失,那么门下省应当驳议纠正。人的见解,各有不同,如果往来辩论,必求其准确恰当,舍弃已见,从善如流,又有什么不好呢!近来有人袒护自己的短处,于是造成仇怨赚隙,有人为了避免私怨,知道别人做错了也不加驳正,顺从顾及那个人的颜色情面,而造成万民的大患,这正是亡国的政治。隋炀帝的时代,内外众官,一团和气,那个时候,大家都认为自己聪明,灾祸不会殃及到自身。等到天下大乱,家与国一起灭亡,虽然其间有幸免的人,也要被时论针砭,恶名永远不能磨灭。”

相关文章